昆曲的没落和京剧的兴起,旧称“花雅之争”,现在有人臆断说:“花雅之争,那是昆曲的艺术不行了!就像今天的京剧 ”。
那时候昆曲衰落,真的是昆曲不行了吗?还真未必。号称“花部乱弹”梆子秦腔皮黄,玩意儿真的那么高超吗?也不尽然。
昆曲《牡丹亭》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花部乱弹”打败了“雅部正音”的昆曲呢?这原因稍微有点复杂,说复杂是学术上的争议,实际就是一个老百姓欣赏习惯的转换,你昆曲再艺术,再好,再高雅,老百姓腻了,不是昆曲自身艺术性高低的问题。
我们举个例子,就如饺子好吃,但是人们总吃饺子也会腻的。因此,时不时地拿点野菜什么的,会觉得这个野菜比那饺子好吃得多,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但是却能说明一定的问题,那就是艺术的好坏和逝去不一定因为本身的艺术不行了,或者什么其他原因造成的,而是因为老百姓的欣赏习惯变了,你再艺术他才不管呢,他只负责他高不高兴,痛不痛快。
天天吃饺子谁也腻
因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昆曲到今天也没有完全灭绝,还有很多受众的原因,因为它很文化,很有底蕴,很精致,但却曲高而和寡,已经不被大众接受,今天,喜欢它的受众很窄圈子很小。
昆曲号称“百戏之祖”,600多年,可能它延续的时间太长了,即使进了北京和弋阳腔结合,也不能完全改变它整体的南方戏的那种特点。于是时间长了,老百姓就开始厌倦了,以至当时记载,在北京城,很多时候这种轻歌漫舞的吴音很不受欢迎,甚至达到了一听到昆曲的笙笛之声响起的时候,台底下的观众,便起身轰然散去的情景。
号称“百戏之祖”的昆曲
在对于戏曲的这种爱好上,喜新厌旧也不是当今这个时代才有,那是从古到今都是没有变化过的。
上面的这个话题就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戏曲如何发展呢?应该是两条腿走路。
第一,传统的传承是不能丢的,因为传承的都是好的绝招和难度很大的一些技术,这些东西传承不下来,戏曲的根本是不会得到保障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恰恰今天的戏曲工作者不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