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与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一脉相通。学习和弘扬其中的思想精华,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天下为公,修身立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修身立志。《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修养品性,才能治理家庭和国家。而要做好“修身”,必须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因此,要有“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作为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更应坚持我们的“修身立志”,即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体现爱党爱国、投身报国、无私奉献的历史担当。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尚的是做好人、做好事。“住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要做一日好事。”因此,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要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领导干部要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善于用权,慎于用权,秉公用权,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清廉从政,慎独慎微。古人对廉洁从政有一系列的说辞和制度。北宋名臣包拯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而要廉洁从政,必须严于律己,慎独、慎微、慎欲。《礼记》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无论是独处,还是做细微事,都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控制自己的*。古人还重视良好家风的培养,通过家规、家训的训导,既避免或减少从政者家庭成员对自己公务的干扰,也是对未来从政的子弟进行的关于清廉从政的教育。今天,党员领导干部的职权是人民赋予的,只有忠诚干净、公正廉洁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地推向前进。因此,我们应当学习借鉴古人严于律己、廉洁从政的优秀文化,净化身心、提升修养、增强党性,不断增强辨别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拒腐蚀永不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敏而好学,务实笃行。敏而好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根基。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记·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通过学习,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还可以帮助治理国家。古人不仅重视学习,而且强调笃行。《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把学得的东西用于行动。王阳明更是提出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心学”,把好学笃行的理论加以系统化。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为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我们一定要学习借鉴古人好学笃行的思想精华,坚持我们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良好学风,把我们的事业胜利推向前进。
当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党的建设和党员的党性修养,应当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要处理好吸纳与舍弃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有丰富的思想精华,但也应看到其历史局限性、阶级局限性和制度局限性,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的、没落的思想糟粕。我们一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要认真挖掘、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使其得以永世留芳。同时,要按照新时代的新要求,对有价值的精华内容加以改造提升,对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相适应、相协调。
总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正心修身,以文化人,培基固本、增强党性,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水平,更加自觉地投入伟大实践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