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袋类动物的迁徙演化上看,亚洲应该有最多的有袋动物,其次是美洲,最后才是大洋洲,而如今这个顺序恰好颠倒过来了,究其原因无非就有一个:更高等级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崛起。
曾经的有袋类动物非常的繁盛,而且也不想现在那样没几个能拿得出手的食肉动物,比如曾经的袋剑齿虎、袋狮等等,这些动物即使放在如今的食肉动物中也是非常强悍的。
袋狮复原图
但是,即便这些动物很强悍,也比不上后来兴起的食肉类哺乳动物,比如遍地开花的猫科动物、犬科动物以及熊科动物,首先,有袋类动物的幼崽“早产”需要在育儿袋里待很久,而新兴起的食肉动物是可以让幼崽放在安全的地方心无旁骛的,这使得无论是食肉还是食草的有袋类动物只要在出现了新的大型食肉动物的区域,都是会沦为猎物的。
而新兴的哺乳动物恰好就是在亚洲和北美非常的繁盛,所以原始的有袋类动物是被压制的。
而大洋洲就不同了,早在5000万年前,瓦纳古陆分裂,导致了大洋洲与其他的大陆被分割开来,虽然大洋洲也出现过食肉的有袋类动物,但是像袋狼之类的体型太小了,捕猎能力也很有限,是不会影响到有袋类动物整体的演化的,况且后来袋狼又被人为的灭绝了,这使得大洋洲,尤其是澳大利亚简直成为了有袋类动物的天堂。
袋狼
既然这样为何美洲和亚洲依然还有有袋类动物存活呢?答案很简单,这些动物有着自己的生存“小妙招”。
我们先来看美洲的有袋类动物,它们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体型小,体型小就不会是大型食肉动物的优先级猎物;第二是树栖,负鼠非常的喜欢在树上活动,它们的尾巴像猴子尾巴那样能够勾住树枝。
因此,体型小还整体在树上,食肉动物当然不会把它们当成主要猎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