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爱了,比想学唱歌的兴趣还要大。”
动不动就去偷师学艺,哥哥姐姐在前面练身法,他就躲在后面跟着走。
去的次数多了,团里人就注意到了。
“叔叔你真厉害”“姨,你唱得好好”“姐姐,你比孙楠她姐漂亮好多”……
说起好听话一点不含糊的小少年因为会哄人,被团长留了下来。
“我的话剧底子那是从小打的,他们在上面排练,我就在一边学,学完团长还会考我。”
真要感谢剧院的众人不吝赐教,11岁的姚刚才能考进鞍山话剧团,一边上学一边演。
想演戏却没戏演——下海经商
时间就在练习与热爱中缓缓滑过。
越喜欢就越想学,学得越多就越觉得不够。
鞍山话剧团的朋友建议他:“要不你去考艺术学校,那里跟咱们团里不一样,有好多教学内容。”
说来也巧,大连艺术学院开始在地方特招有“慧根”的学生加入。
本着试一试的心态去面试。
演绎话剧《年青一代》中的“林育生”被养父教育后幡然悔悟的那一段。
学院老师大受震动,当即拍板录取了姚刚。
学生时代的姚刚
为期好几年的训练,从最基础的形体到难学的台词,再到系统的表演学习。
不同以往的练习方式和内容让姚刚心满意足,而接触到了更多的环境,他的眼界也得到了开阔。
“还没毕业我就在幻想将来我要演什么。那时候我一个想塑造军人形象,因为我家庭的关系。另一个是因为我的家乡大连旅顺,我想拍一部能够反映出我们海港变城市发展和变化的片子。”
想是一回事,真正进入社会寻找工作,又是另外一回事。
快毕业时出演《女强人》拿到被同校学生羡慕的奖,当时姚刚心里乐滋滋的。
还没等他在其他剧组试戏,沈阳军区文工团的领导就将他挖了去。
姚刚旧照
两年的部队生涯不仅打磨了姚刚的演技,也磨炼了他的意志。
而被北京的文工团借调过去演了场话剧,之后他便被留在北京寻找机会。
随着时代的变化,看话剧的人越来越少,看电视和电影的人不断增加。
本着 “机会不是等来的”一说,姚刚一边工作,一边开始有报备地在外接活儿。
1990年开始跑龙套,20岁的小伙子从《天玺人生》《爱情如阴谋》《岳飞》演到《又见灰姑娘》。
之后还有《大海风》中的“范之平”,《秋收起义》中的“卢德铭”。
一晃两年多,好像碰不到什么可以一鸣惊人的机会。
越在北京坚持,姚刚越觉得找不到方向,后来无戏可拍。
本应意气风发的他被影视圈的“沉下去”打击得厉害,他要回家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