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拍摄第一批电影开始,影视传播在现代传播媒介中地位日益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视代表着观众对杨玉环这一独特人物的看法。剧作家们利用各种有关杨玉环故事的历史记载、文学创作,将杨玉环形象加以艺术的想象,为观众展示了一位备受瞩目的女子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玉环故事以各种形式搬上舞台,经各导演对剧本的加工,杨玉环形象逐渐活跃于影视银幕之上。
如果您喜欢该作品,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赞加关注!
一、电影中杨玉环形象塑造
电影最初进入中国,将它归入戏曲行列。上海影戏公司1927年出品的黑白电影《杨贵妃》,是杨玉环形象作为电影进入银幕的第一部作品。导演但杜宇将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洪昇的《长生殿》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个优美多姿的杨玉环。
除此之外,1941年张石川导演的黑白电影《梅妃》,将杨玉环塑造成一位十恶不赦的坏女人。将素雅美丽、为民着想的梅妃与杨贵妃的艳丽、蛮横进行对比,祸国殃民、迷惑君主的杨玉环形象无疑在银幕上赤裸裸的表露出来。
1992年,由广西电影制片厂陈家林导演的影片《杨贵妃》,它可以说是电视剧《唐明皇》的配套电影,在这部影片中,导演为杨玉环形象做了很大的调整,使观众对杨玉环的形象有了重新的认识。而杨玉环一角的扮演者是一位面容清秀,并且具有扎实的舞蹈功底女子——周洁。
在这部电影中,在临死前杨玉环乞求明皇可以救她,在百般跪求无果后,心不甘情不愿的死了。它并没有把杨贵妃塑造成单纯的女子,此剧中的杨玉环有那么些许媚态横生,动人心弦,性格上吃醋善妒,却天真烂漫,电影中塑造了一个悲情的杨玉环,杨玉环的消香玉损使李杨爱情故事达到极致,上演了一部轰轰烈烈的爱情悲剧。
此剧是参照《梧桐雨》和《长生殿》两部古典名著完成的,虽然不是完美无瑕但给观众的印象不再是令人厌恶的,而是对她的遭遇深感同情。
除此之外,杨贵妃故事在香港也受欢迎,例如1947年至1962年,这十五年期间,就有七部有关杨玉环的电影:1947年由莫康时导演的《杨贵妃》;1949年由冯志刚导演的《唐明皇游月殿》;1953年由顾文宗导演的《风流天子》;1955年的《杨贵妃》;1959年陈卓生的《安禄山夜祭贵妃坟》;1962年由李翰祥担任的《杨贵妃》。
这几部电影在杨贵妃的故事本身上不停的在找突破口,意图打开新的视野。这几部影片中描写了不同形象的杨玉环。莫康的《杨贵妃》极度讽刺了杨贵妃等人豪华奢侈的生活环境;而由日本沟口健二导演的《杨贵妃》则是女神的化身,这部剧包含着日本人对杨玉环的崇敬,将她演绎成一位秀外慧中、以国家大局为重的贤惠女子。
在各个版本中杨玉环的形象各具特点,这主要是由于所处时代、导演、商业价值因素、思想主题等所造成的,一部好的剧作,首先要把它放在当时环境中去分析了解,导演往往在获取商业价值的同时,把传统戏剧、故事改编成电影,在电影当中反映社会形态和社会诟病,这和文人创作文学作品的经历相似。
大荧幕时代的到来,名著改编成电影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们从纸质时代过渡到电子信息时代。杨玉环形象越来越多的活跃在荧屏上,表示当代人对此故事的热衷,对人物形象的好奇,进而去了解和探索。影视圈正处于一个浮躁时期,对古代名典的改编,让电影界沉淀出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二、电视中杨玉环形象塑造
改革开放,电视剧行业快速发展,古典名著改编热突然兴起。一方面是由于原创剧本内涵不高,不符合大众需求;电视剧剧本数量不够,缺少素材。另一方面,信息化社会中的青少年,多数摈弃了纸质阅读,改编古典名著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