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发布“中国儿童电影百年百部经典”榜单,排在前五的《三毛流浪记》《大闹天宫》《鸡毛信》《小蝌蚪找妈妈》《小兵张嘎》,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而在网上以“必看经典动画电影”“儿童电影”等关键词去搜索,近年被认可的国产作品少之又少。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窘境,并非这些年相关作品产出量太少。相反,近年全国儿童电影年产量平均在50部左右,不可谓不多,但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佳作凤毛麟角,要么人物设计不过关,要么特效制作欠精良,要么情节模仿有余、创新性不足,整体上没有存在感。“不是不想看,多数时候惊喜少、失望多。”不只是影视,图书、动漫、儿歌等儿童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同样很大,但优质作品却供给不足。
儿童文化产品要让儿童喜欢,而很多作品在创作时并没有真正去关注儿童心理,更多承载的是一种成人化表达,如此标准失衡,难免在创作上走偏、与需求不符。“经由大人,为儿童去”,创作者心中时刻装着一颗童心,从儿童视角出发,尊重儿童的心智和审美,作品才会好看,才能真正走进儿童心里。
好看,并非胜在酷炫的动作、眼花缭乱的特效技术,也不是装帧足够精美就是好看。优质的儿童作品一定是能够浸润心灵的,是趣味性、审美性和富有正向教育功能的结合体。但教育又不同于说教,是让儿童去理解和感受,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道理要讲,而“怎么讲”很重要。一个有趣的故事,可以吸引孩子沉浸在事件场景中,和故事里的主人公一起流泪、一起喜悦;一个巧妙的创意设计,可以提高孩子动手能力和参与感,寓教于乐。好看的作品是有思想的,也是温暖而有爱的,会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长大。
“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有了互联网媒介的加持,好的作品不会被埋没。而经典之所以长存记忆,探其根源,是创作者能否共情地投入一个儿童身处的世界,又能否赋予这个世界以更多纯真的快乐与成长的启迪。(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