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电影《崖上的波妞》于2020年12月3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这是一部全部采用传统手工绘制的动画,也是继《龙猫》《千与千寻》之后,再次登陆中国大银幕的宫崎骏的电影。
本片讲述了人鱼小公主波妞喜欢上了人类男孩宗介,最终变身为人的故事。在日本也有“安珍与清姬”的传说,其中有对清姬化身成蛇的描写。宫崎骏在此基础之上,创作出了本片,并着重描绘了波妞的变身过程,连同海浪变身为大鱼的壮绝场面,一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片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表达了两大主题:一是宫崎骏反复表现的环境保护,二是末日前后人类该如何生存的问题。当前疫情背景下,全球凸显出了生态环境、政治壁垒、生物科技等诸多问题,同时也再一次召唤出人类的末日情结。童话与现实之间出现了奇妙的对应关系,宫崎骏在作品中试图提供一些人类如何避免末日灾难,以及灾难发生后人类如何面对的解决办法。
先说环境保护的主题。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借用机器、机械的强大动力,不断加大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甚至到了掠夺的程度,随之造成了资源枯竭、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人类自身也受到了反噬。在日本,60年代开始的经济起飞,同样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如水俣病事件。宫崎骏也表示,其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持续关注是出于对现实问题的回应。
《崖上的波妞》开篇波妞与宗介相遇的段落中,女高音抒情地高歌,画面中是璀璨蔚蓝、柔波万里的壮阔海洋,咏叹调的最高点便是波妞看到了崖上的房子,和抱着小船跑下崖的宗介,但之后是波妞被打捞海底垃圾的船舶逼迫逃生,被套进了玻璃罐子,然后被宗介所救,仿佛宿命般的相遇。故事极为简单,但抒情的女高音、饱满绚丽的画面、男女主人公的不期而遇,这些都无法遮盖住海底无穷无尽的垃圾。环境问题明显可见,如此的对立表现,给观众留下长久的印象。
环境保护的主题在宫崎骏的动画中曾多次出现。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乌托邦,即人类最为理想的世界,但是又亲自一次又一次地将其毁灭,在建立与摧毁之间,不断地寻求着人类可能的生存之道。归结起来,便是人对生命的重新认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之间寻求最大化的理解与合作。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宫崎骏并不是单纯的环保主义者,他面向的是更多维度的复杂现实,以可以自由跨越各种界限的动画形式,展现了人类的挣扎、战斗、对抗,对抗的结果并不是只有成功与失败,而是不断探索,这个探索的过程饱含着爱。当然,如此简单的结论,也只是宫崎骏电影的一个侧面。如论动画新美学创造、跨文化传播、国际影响力的突破、历史再现等方面,这些作品依然值得反复观看,才能更深入地探究作品的奥秘。
再说世界末日的主题。人类对于灾难的恐惧,直接反应在影像上。借由接连不断的、毁天灭地的情节,人类的经验得以扩张,情感也得到了反复的确认和满足。而在现实的疫情面前,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如何挽救疫情下人类,除了远程办公、自我约束、等待疫苗的开发-投产-普及之外,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与疫情相处。哲学家齐泽克认为:“它究竟何时会结束?但它不会结束:合理的做法是将持续的传染病看作新时期的一个生态问题。”
宫崎骏的电影中也有许多世界毁灭及再次重启的作品。如《风之谷》中,讲述了世界曾有一段发展至巅峰的“产业文明”时期,但在一场被称为“火之七日”的战争后,原有的文明毁于一旦,少数幸存下来的人类为了争夺兵器而不断发动战争。表面上是对于兵器的争夺,暗藏的一条伏线是王虫对于自然的修复与净化,死而复生的女主人公娜乌西卡最终成为了“降临在金色的草原的蓝衣人,引导并给人们带来希望”。《幽灵公主》讲述了工业时代的前夜,因人类对于自然的掠夺与破坏,遭致化身为邪魔神的“森林神祇”的报复,少年阿席达卡和由犬神所养大、有着“幽灵公主”名号的人类少女小桑共同寻找化解之道。到了《崖上的波妞》,在经历了“濒临末日”的“大海水”之后,象征人类之母的理莎与海洋之母曼玛莲进行了一段对话,最终达成了人类与自然和解、共生。
宫崎骏设置末日终结/末日重启主题,一方面调动起观众的好奇心与参与感,另一方面,也是以多维度、更复杂地展现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可能性。生态问题是较为表层、直观的体验,其内在依然是人类自身对于生存、生活、生命的探索和反思。
重新观看《崖上的波妞》,并不只是祈望得到疗愈,更重要的面对自身,面对现实,更勇敢地面对未来。希望“在黑暗中的人们从这里的光得到鼓励”,如同疫情下的人们在漆黑的影院里从电影的光芒中得到鼓励一般。
(作者系北海道大学电影学博士)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