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的团长我的团》,想来大家都比较熟悉,即使没看过这部热门电视剧,但多多少少听过这个剧名。
这部电视剧从最底层抗日战士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一系列小人物立体复杂的群像展现,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抗日第一剧。
电视剧中段奕宏饰演的“我的团长”龙文章, 张译饰演的孟烦了,更是成为了全剧的经典角色。
但很少有人知道,“我的团长”龙文章,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他的原型便是带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以少胜多击败日军,取得仁安羌大捷的刘放吾将军。
刘放吾将军的一生,可谓传奇。他曾经率团击溃过日军,但功劳却被骗子冒领,直到半个世纪后,才得以真相大白。
他的人生有过巅峰,有过低谷,历尽了波折。晚年时,回忆起自己 跌宕起伏的一生,刘将军却一笑而过,可谓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刘放吾其人
刘放吾,出生于1899年,原名刘继枢,别号不羁,湖南桂阳人。后来改名刘放吾。
刘放吾虽出生于普通农家,但父亲曾饱读诗书,耕读传家。父亲从小便以《朱子家训》和曾国藩的治家之道,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尤其重视对子女诚信与爱国方面的教育。
比如刘放吾名字中的“放吾”两字,便来自于陆游诗《晚登子城》中的两句:“驱车出门何所诣,一放吾目登高城”。
陆游此诗,表达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担忧和外族入侵的愤恨,刘放吾以此为名,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一望而知。
刘放吾毕业于桂阳兰嘉联合中学,彼时内忧外患,面对军阀混战、欧美诸国虎视眈眈的世界环境,他觉得只有参加军队,才能拯救国家,便和堂兄弟一起离家出走,辗转来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第一总队步兵科,参加了革命军。
在黄埔军校期间,他熟读各种军事理论思想,尤其推崇蔡锷写的《曾胡治兵语录》,积极从曾国藩和胡林翼的治军思想中汲取营养。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他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教导队特务连排长、连长,总司令部特务连连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刘放吾不愿意待在后方,而是和无数中国军人一样,主动请缨,去前线同日军作战,为此甚至不惜和上级撕破了脸。最终他如愿以偿,到了华北一线。
理想与高光
1932年,日军由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并对我军阵地及民宅、商店狂轰滥炸,中国百姓死伤无数,史称一·二八事变。
刘放吾积极率队抵抗日军,在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指挥下,于闸北、江湾等地,和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日军先后四次更换主帅,在付出了近万人的伤亡之后,被迫停战。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刘放吾率部和日军久留米师团激战,多次击退敌军,并协助友军夺回了多个阵地,身体也多处负伤。他的英勇善战,也被日军敬佩,久留米师团称刘放吾是在华遭遇过的最强部队。
随后,刘放吾又率部参加了武汉会战。
而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则是在缅对日作战。
1942年初,日军大举进攻至缅甸,长驱直入。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军队派遣由税警总团三个团改编成的66军新38师,前往缅甸作战。刘放吾任第113团上校团长。
1942年4月,英帝国缅甸军步兵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由于轻敌冒进,被日军围困于仁安羌,四面楚歌、陷于绝境。新38师师长孙立人命113团星夜驰援,刘放吾团长率团紧急前往支援。
由于刘放吾援兵只有一个团的兵力,无异于以卵击石,受到了英军的质疑和日军的轻视。但刘放吾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形,没有一丝畏惧,巧妙利用地形和日军布防情况,发动了攻击。
先集中炮火猛烈攻击敌军,等到敌军阵型溃散,则指挥部队轮番上前冲阵,如果遇到日军的激烈反抗,便集中火力摧毁敌炮,再进行合攻。
通过这番战术,日军疲于应付,布防的弱点被一一击破,无力反击。刘放吾率队与日军进行了多次血战,最终在付出了500余名战士战死的代价后,成功击退了日军。救出了被日军围困的英缅军第一师7000人,以及500余名美国传教士、各国新闻记者及妇女。
“仁安羌大捷”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在境外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场胜利,刘放吾率队以少胜多,也成功打破了日军在东南亚的无敌形象,令英美等国对中国军队刮目相看。
曲折离奇的后半生
刘放吾团长性格务实内敛,天生低调寡言,从来不对别人吹嘘自己的功劳,更不善于为自己博取眼球,他在缅甸立下的一系列赫赫战功,竟然被人冒名顶替了!
一个叫林彦章的骗子,经过精心策划,巧妙包装,把自己假扮成了刘放吾团长。由于这个骗子和四大家族中的孔家关系良好,因此得到了他们的极大支持,摇身一变,就成为了抗日英雄,还骗取了时任驻香港英军司令菲士廷的信任。
此人打着刘放吾的名声,到处招摇撞骗,参加各种社会名流集会,捞取了大量钱财,成为了人人推崇的英雄。曾有刘放吾的部下,不甘心自己的团长受辱,挺身而出,为刘放吾正名,却受到了林彦章和孔家的打压。
就这样,这个骗子顶替了刘放吾的名声,横行二十年,直到1963年8月才东窗事发,在香港被捕,事情的真相才渐渐浮出水面。
而真正的抗日英雄刘放吾,却被人遗忘在了角落。
当年刘放吾在缅甸参加对日作战后,跟随孙立人将军来到了印度,并由孙立人将军推荐,进入了陆军大学第七期受训。抗战结束后,由于国民党内部的政治倾轧,作为孙立人嫡系的刘放吾,也被冷遇。
后来跟随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他更是生活全无保障,不得已做起了煤球生意,仅仅得以糊口艰难度日。曾经的英雄,竟然落魄如斯,着实令人唏嘘不已。之后,孙立人将军在台湾受到打压,抗日功劳被全盘否认,历史资料亦被销毁,刘放吾也一并受到了排挤。
最贫穷的时候,这位抗日英雄不得已放下尊严,向军中写信求援,但却没有任何人敢给他雪中送炭。为了摆脱政治压迫和生活的困窘,1977年,他和自己的家人移居到了美国。他曾经的抗战事迹,也被埋入了历史的尘埃。
但历史是不会忘了真正的英雄的!
1992年4月11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芝加哥拜见了刘放吾将军,并对刘放吾将军当年在仁安羌拯救英国士兵的行为,表示了感谢。
几天后,美国加州州长彼得·威尔逊致函这位将军表示敬佩,随后,英国国防部长马尔科姆·里夫金德也致函这位将军:“今年是仁安羌战役50周年,我愿在此向你及你团官兵对英军的支援,表达最诚挚的谢忱。”
7月27日,最高光时刻,美国总统布什,亲自写信给刘放吾将军,表示了感谢:“在仁安羌大捷50周年之际,我愿再次代表国家,感谢你解救500名美国记者、传教士及数千名英军的英勇行为。”
但面对几十年后迟来的荣誉和历史真相,饱受中国儒学和曾国藩经世哲学洗礼的刘放吾将军,却只是一笑了之:“那是并肩作战的友军,友军遭遇危难,援救是应该的,不能列为战果。”
可以说,刘放吾的后半生,始终是在半个世纪的蒙冤中度过的。所谓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便是如此。
虽然刘放吾老将军对自己的不白之冤,只字不提,但是作为后辈,却必须要牢记这些曾经的抗日事迹和民族英雄,正如郁达夫所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