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四声与古代汉语四声的区别:
现代汉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还有上声,去声。
阴平和阳平,分别是一声与二声。
上声是三声,那个像“√”符号的。
去声,就是四声,往下面降的声调。
也就是说,普通话少了古代的“入声”。
那“入声”字,跑哪里去了呢?
我们从古代四声里去找答案。
古代四声就是平、上、去、入。
古代的“平声”,就是现代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这两个音调,都属于“平声”。
入声带有塞音韵尾p、t、k,因此具有发音短促、突然停止、不能延长的特点。
古代汉语有一段顺口溜,帮助我们区分四个声调各自的特点。
“平: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上声高呼用力强;
去: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入声短促急收藏。”
据说,古人发现汉语的四声音调,主要是在齐、梁时期。我的记忆里,那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佛经传入中国,然后大量的佛经需要翻译,从梵文里发现了音调,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国家语言也存在音调。学陶诗时,有讲过这段。
有一个小故事。大概是说的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
朱乘机拍了皇帝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了中国古代汉语的四声。
上去入又合起来叫做仄声。
这个在后面诗词每一句的平仄要求里,很有用的。
梁武帝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这里很重要一点就是,“考”并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不学诗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