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本质是一条远距离的商业贸易通道,这种上万公里的远距离贸易之所以能存在,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定要有坚定的市场需求;这条商路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证,商人在这条道路上通商是安全的。事实证明,这两个条件的确存在。
古代丝绸之路路线图
一、市场需求
丝绸之路的另一端,是以罗马帝国为中心的欧洲大陆,是以肉和奶作为主要食物的欧洲大陆民族,所以他们大量需要东方的香料。当时还没有冰箱。
罗马帝国在没有接受基督教之前,罗马上流社会处在酒池肉林,纸醉金迷生活状态,非常崇尚奢侈的消费。丝绸这种奢华的纺织品恰恰能够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据说一次凯撒穿着鲜亮轻薄的丝绸衣服出现在元老院,竟然引起一片轰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营销学上的领袖消费的示范效应。于是罗马贵族争相穿着丝绸服装,一时引为时尚。
根据史料记载,在罗马时代,一磅上好的紫色生丝的售价竟然高达12两黄金!巨大的利润,驱使商人对丝绸贸易趋之若鹜。
身穿中国丝绸的欧洲贵族
二、商路的安全问题
汉武帝将匈奴驱赶出漠北以后,从长安到西域的道路就完全在汉帝国的控制之下。汉帝国能够维护商路的秩序,使从长安到中亚地区的通道是安全和和平的状态。
再往西,在中亚地区,有贵霜王朝,再往西,有取代塞琉古帝国的波斯帕提亚王朝,再往前,就到达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维系着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的秩序。
所以,我们从中国的首都长安出发一直到罗马帝国的首都,整个沿路就是汉帝国、贵霜帝国、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这几个帝国都能够去维持丝路的秩序,因为这些帝国都从丝绸和香料贸易中获取了巨大利益,当然都会尽量维护好商路的安全。
三、种桑、养蚕、缫丝技术的传播
这个问题没有定论。历史记载外国人将蚕种藏起来,偷偷地带往西域,这样的事情很多。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国际组织保护专利技术;而且这种东西要保密也是非常困难,因为它是普罗大众都在做的事情,缫丝是公开的,种桑是公开的,纺织也是公开的。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在今天新疆的和田(旧称于阗),古代有一个叫瞿萨旦那的国家,是丝绸之路上一个很重要的站点。该国向东国(中国)求取蚕种,但是东国国王秘而不赐,还严令边关禁止蚕桑种子出口。瞿萨旦那王就以卑言厚礼向东国公主求婚,获得了允准。迎娶公主时,瞿萨旦那王传话给公主说,我国没有丝棉,她可以把蚕桑种子带来,将来为自己做衣服。公主就秘密地弄了一些蚕桑种子,放在自己的帽子里。到了边关,官员虽然仔细搜查,但不敢检查公主的帽子。蚕桑种子就这样到了瞿萨旦那,当地人开始养蚕。这个故事还见之于藏文的《于阗日记》。这本书把东国称为中国,娶公主者是于阗王尉迟舍耶。
养蚕技术此后在西域各国传播开来。
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传入西域
四、中亚、中东大量种桑养蚕
你如果去中亚和中东地区旅行,在这些地方,沿途不论是坐汽车、坐火车,最深的印象就是沿途全是桑树,沿途马路两边,公路两边全是桑树,千里万里迢迢,络绎不绝。
真是你没有看到这么多桑树。沿途这些桑树上都结满了紫色的桑葚,甚至树底下都是一片片的紫色。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有一个古城叫布哈拉,布哈拉的市中心,有一大片桑树林超过400年。
中亚地区结满桑葚的桑树
五、桑蚕丝地毯
中国有个成语:南橘北枳,这个故事说明水土气候的变化会对植物产生变化。
桑树也是如此。中国的桑树叶是很薄很柔软的,但是在中东、中亚地区和欧洲的这些桑树叶很硬很粗很厚。桑蚕吃了这种特别硬的桑叶,吐出的丝又硬又粗,不像中国的蚕丝,又细又白又软。这种又粗又硬的蚕丝,他织出的丝绸不好看,也不好用。
所以尽管种了很多桑树,养了很多蚕,他们还是要进口中国的生丝,因为只有中国的生丝才能织出轻薄美丽的丝绸。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他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这种又硬又粗的生丝,织丝绸不行,波斯人、土耳其人就用它来织地毯。用这种生丝织出的地毯实在是太漂亮了,为什么波斯地毯扬名世界?就是因为波斯地毯并非用棉、麻这类东西织的,而是用桑蚕丝来织。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飞毯,就是波斯地毯。
在波斯这个国家,一年织几百万、上千万的地毯,没有一块图案是一样的,没有一个是重复的。伊朗为织波斯地毯成立的图案、设计的学校有几百所,专门来设计图案,因此做到图案没有重复。
更重要的是波斯地毯用的染料不是化工染料,而是矿物、植物染料。比方说绿色的是绿松石,红色的是藏红花,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植物。这种藏红花、绿松石的染料,越用越鲜,百年不变。
伊朗图案多样的地毯
结语:
丝绸之路并非只有丝绸和香料的贸易,它更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行走在这个丝路上的,除了商人、驼队、丝绸、香料,还有大量的僧人、祆教祭司、传教士等。
我们可以在丝路上看到法显、鸠摩罗什、玄奘,看到佛教徒、基督教徒、摩尼教徒,他们通过丝路把地中海文明、两河文明传到中国,也把中国的文明传到欧洲。
来源 | 今日头条:春夏秋冬又一年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