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太监的感情,可能比和后妃近得多。深宫特殊的环境决定了皇帝和太监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有的皇帝从小就是太监带大的,等他当皇帝了,感情上自然会信赖、重用这些太监。
比如在明朝万历年间,河北肃宁有个姓李的男子,连自己的女儿都养不活。实在没有办法,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自宫,然后到北京去当太监。他投靠了一个叫魏朝的太监。魏朝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只知道自己姓李,没有名字。魏朝说,那给你改个名字吧,姓魏,叫魏进忠,安排在当时的东宫。当时万历皇帝对东宫太子极不喜欢,魏进忠进去以后的工作是打扫卫生。他在这里干了二十多年,从二十多岁干到五十岁出头。他发现东宫有个孩子,是万历皇帝的皇孙。当时,因为孩子的父亲、太子本身自顾不暇,根本没时间管理儿子。所以魏进忠就陪着这个小孩子玩,教他做木工活。那个场面其实算得上很温馨了。也许,不会有人觉得这两个人能掀起什么波澜来。结果过了几年,万历皇帝驾崩了。闲居东宫的太子登基了,就是泰昌皇帝。过了三个月,泰昌皇帝因为"红丸案"速亡,原来那个孩子就当了皇帝。他在情感上把魏进忠当成自己的父亲一样,离不开他。虽然魏进忠不识字,但是小皇帝还是让他当了权力最大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帮自己批阅奏章。魏进忠改名魏忠贤,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太监,就这么诞生了。
太监和皇帝感情上的联系,是所有大太监诞生的根源。太监对皇帝来说很重要。他们是皇帝的耳目,是皇帝延伸到宫外的手脚,而且他们离开皇帝又活不下去,所以皇帝似乎天生就更信任太监。太监和外官发生纠纷,皇帝往往偏袒太监一方。只要太监没有过分地违法乱纪,皇帝对他们都比较宽容,甚至睁一眼闭一眼。有的时候,皇帝还用太监来打压外朝官僚集团,是古代帝王常用的"驭下之术"。
太监能够作恶,很大程度上是皇帝纵容的。这当中就有一个悖论,皇帝离不开太监,又要防止太监干政。皇权和相权、和文官集团的利益不一定是一致的,皇权和其他集团也存在矛盾,皇帝得提防大臣篡位,只能依靠身边的太监来制约大臣和其他集团。因为太监不可能篡位。所以,皇帝很自然地想依靠太监来压制相权,抵御其他威胁。皇帝的政治需要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产生的重要缘由。
宦官专权比较严重的朝代有三个∶汉朝、唐朝和明朝。汉朝中期以后,所有的皇帝都是小皇帝,所以总是在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之间更替。小皇帝登基,太后听政,导致外戚专权;小皇帝长大了,为了夺回权力,就依靠身边的太监发动政变,结果导致宦官专权,如此循环往复。唐朝李隆基小的时候就和同龄的小太监高力士友好。登基后,他不仅让高力士总管太监,甚至还让他去监军,这就意味着太监能掌握军权。唐朝的*叫神策军,都由太监来监军。明朝朱棣是靠造反夺了皇位,依靠的基干力量之一就是燕王府的太监,其中比较有名的太监就是郑和。朱棣夺取天下后,倾向重用太监。而且朱棣这个人心理上老是觉得有人要篡位,喜欢搞一些特务活动。他加强集权,又成立东厂,管理不过来自然要太监来帮忙。这样,太监不仅掌握了特务机关,还掌握了批奏章的权力。明朝中期以后,皇帝缺钱,就会让太监到地方上去监矿、监税。皇帝对领军将领不放心,就让太监监军。最后在某些地方,皇帝不用总兵,而是用太监镇守。当年袁崇焕在辽东打仗是带着监军太监的。监军太监可以先斩后奏,掌握了过大的权力。明朝太监群体权倾朝野,骄横跋扈,是出了名的。
清朝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清朝有个机构叫内务府。内务府的职能主要有两项∶第一项是管皇帝的衣食住行,第二项是管理上三旗事务。上三旗有很多包衣,包衣在满语里是"家里的"的意思。清朝把所有管理宫廷事务的部门都整合在一起,成立了内务府。
首先,内务府不是太监的衙门。管理内务府的都是正常人。内务府其实是朝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属于后宫而是属于外廷。只不过,它有一项职能是管理太监。这就杜绝了宦官干政、专权的制度可能。之前的朝代,皇帝把太监凌驾在外廷之上,或者是把它和外廷放在同样的地位,让双方相互制衡。但是清朝从一开始就把太监群体置于朝廷一个部门的监管之下,从制度设计上把太监的地位降低了。
内务府一共有七司三院和一些附属机构。这七个司分别是∶ 广储司、会计司、掌仪司、都虞司、慎刑司、营造司、庆丰司。广储司是管财务的,皇室的收支都归广储司。这样就封堵了皇帝直接找朝廷要钱的制度漏洞,做到公私分明。广储司还管接收贡品,相当于皇帝自己的账房。广储司下面有著名的三大织造衙门∶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历任织造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曹雪芹他们家了。曹家出身于上三旗的包衣,所以得到了这么一个肥缺。会计司掌管皇家园林,还管发放口粮、招聘宫女太监。掌仪司掌管礼仪。它下面有一个部门极其重要,就是敬事房。敬事房才是全部由太监组成的机构。为了抑制太监的权势,敬事房的首领太监级别为正四品。各个宫的首领太监一般都是八品。数以千计的小太监,奋斗到头了最多就是一个四品太监。都虞司管理皇帝的兵器和武装。
慎刑司是管所有上三旗和宫廷的刑罚的。即使是做了首领太监也归慎刑司管。这就从司法上彻底杜绝了太监专权。因为正常的文官,可以对内宫太监先斩后奏。外面的大臣,看到太监不法,可以通过内务府慎刑司直接惩罚。
之前的朝代那样太监对大臣生*予夺的情况,再也不可能出现了。但是,慎刑司只能处罚到徒刑以下,更重的刑罚必须会同刑部办理。这样,就在制度上,让刑部有了监管、惩罚太监的合法渠道。
营造司就是管造东西的。庆丰司管皇帝和宫廷的牛羊畜牧。除了这七个司以外还有三个院,分别是上驷院,管马匹和车驾的;武备院,负责造兵器、储备兵器的;奉宸院,管皇家园林和各种行宫、别院。此外还有一些附属机构,比如皇家陵寝、修书处、官学等。
内务府是清朝时全天下最大的一个政府机构。内务府一共有三千多名官员,而全天下一共有大约四万个官缺。可见为皇帝服务,围绕皇权的人员之多。内务府官员数目不包括太监。明朝的太监有十万,清朝的太监不超过三千三百人。清朝的太监待遇差,所以经常凑不齐这个数。
之所以把清朝的太监制度作为一个典型来说,是因为清朝的太监管理得比较规范,从制度上杜绝了太监干政的威胁。太监要想滥权,必须冲破朝臣的势力,可是清朝太监已经被置于朝臣监管之下了。清朝有一个顺治定的祖宗家法,宫门口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太监擅出此门者斩"。慈禧太后起初很喜欢太监安德海。安德海跑到山东济南去,山东巡抚丁保帧就把安德海给抓住了,想把他给*了。安德海说你肯定*不了我,有慈禧太后呢。丁保帧说我肯定*得了你,凭你出宫这一点我就*得了你。慈禧也不能违背顺治帝制定的祖宗家法。
北洋海军要举行阅兵仪式,慈禧太后派了醇亲王奕譞去,但是又不太放心,所以想要派个太监一起去看看,就派了李莲英去。李莲英也算是"钦差大臣"了。但是检阅的时候,醇亲王和其他官员落座,李莲英却不敢坐,他一旦坐下去就是和大臣平起平坐,这是不合规矩的。可他站着看也不行,李莲英就侧着身子、哈着腰、端着奕譞的水烟袋,站在一旁。整个过程,他愣是没正眼看军舰一眼。休息的时候,北洋水师准备了两个小院,李莲英也不敢住,他就在奕譞房间的地板上窝了一个晚上。这就是清朝权势熏天的大太监出宫以后的样子,从中可见清代太监地位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