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乎” 的常见用法有两种:
(一)助词:句末表示六种语气,可分别译为“吗,呢,啊,呀,吧”;
句中表停顿,无实义;
作形容词、副词词尾,可译为“然、地、……的样子”,或不译。
(二)介词,相当于“于”:
表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在······时候,在······方面”,或不译。
表趋向,可译为“对、对于”或不译。
表比较,可译为“比”
(一)助 词
1.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如:
(1)汝亦知射乎?(《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
(2)子未学礼乎?(《孟子·富贵不能淫》)——你没学过礼吗?
(3)顾(但,不过)安所(什么地方,哪里)得酒乎?(《后赤壁赋》)——不过到哪里去弄到好酒呢?
(4)子卿尚复(又)谁为乎?(《苏武传》)――您还又为谁(守节)呢?
2.用在反问句句尾,常与表反问的“不、况、安、岂、”等词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如: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众人匹(比)之,不亦悲乎!(《苏武传》)——一般人和他比,(羡慕他),这不是很可悲吗!(匹之,和他相比。之,代彭祖)
(3)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这不是曹操的诗吗?
(4)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认为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
(5)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您对汉朝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安,何。见,同“现”)
(6)夫庸(岂,哪)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用在并列的问句句尾,表示选择语气,译为“呢”“吗”。例如: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
(2)吾能之乎?抑(还是)汝能之乎?(《与妻书》)――我能这样吗,还是你能这样呢?
4.用在疑问句句尾,多与“得无、无乃”等词配合,表揣测或商量语气,译为“吧、吗”。例如: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景物时的心情,该不会不同吧?
(2)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君王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想到去)寻求谋臣,恐怕(只怕)太晚了吧?
(3)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春天的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去游玩吗?
(4)今亡(逃跑)亦死,举大计亦死,等(同样)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
5.常用在感叹句句尾,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吧”。例如:
(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资治通鉴·孙权劝学)――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2)噫吁嚱(yīxūxī),危乎高哉!(《蜀道难》)——哎哟哟,好险好高呀!
(3)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我们家的人读书很久没有取得功名,这孩子取得功名,就可以期待了呀!
(4)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不抱怨天,不埋怨人,学习人事,通达天理,了解我的只有上天啊!
(5)已矣乎!寓形(寄托身体)宇内(天地间)复(还)几时?(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算了吧!寄身于天地之间还能有多久?(助词“乎”“矣”连用,加强感叹语气)
6·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义。例如:
(1)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矣。(《爱莲说》)——对牡丹的爱好,人应当很多了。
(2)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蜀道如此艰险啊,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还要来呢!(宾语前置,“胡为”即“为何”,为什么)
(3)(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宋荣子)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能辨明荣耀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罢了。
(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到哪里去呢?(胡为,为什么。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5)将往观乎四荒。(《离*》)——(我)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
(6)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我)知道这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好在秋风中将感慨寄于箫声中。(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指秋风)
7·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可译为“然,地,……的样子”,或不译。例如:
(1)浩浩乎如冯(píng)虚(太空)御(驾)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飘飘然好像凌空驾风,不晓得要飞到哪里;飘飘地好像脱离人世,升入仙境。(冯,通“凭”,乘。)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把不厚的刀刃插进有间隙的部位,那对于运刀就宽宽绰绰,一定大有余地了。(恢恢乎,宽绰的样子。游刃,运刀)
(3)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始得西山宴游记》)――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
(二)介 词
“乎”作介词,用于句中,相当于“于”,但使用范围比“于”小。可表时间、处所;表对象、趋向;表比较。
1·表处所、时间、范围,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在······时候,在······方面”,或不译。例如: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醉翁之意,后用来比喻别有用意)
(2)(1)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颓然:倒下的样子。介词结构“乎其间”放在省略的谓语“坐”后面作补语)
(3)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形容词“白”受副词“既”修饰,活用为动词)
(4)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在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5)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师说》)——出生在我前面······出生在我后面。
(6)游于江海,淹乎大沼。(《战国策·庄辛谓楚襄王》)——(黄鹄)在江海中游荡,在池沼边逗留。
2·表对象、趋向,用在动词后,译为“对、对于”或不译。例如:
(1)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我对这句话曾经怀疑过。
(2)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已。(《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3·表比较,多用在形容词之后,译为“比”。例如: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2)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勿吾以也。(<<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些,不要认为我年长就不敢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