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猜想不光是对其真实身份的猜想,还有对于她和皮普之间感情的猜想,对于懵懂长大的皮普,马格韦契是穿插在小说中特别重要的人物,他影响着皮普的成长,让他的心态发生了重要变化,这都是小说中的巨大悬念,作为“神秘人”,马格韦契一直资助着皮普,使得皮普能够挥土如金,成就另一番人生。
影片对于这样一个关键人物,选择的是见证了皮普的成功,远大前程不仅指皮普的成功,还指代马格韦契的成功,小说中他成功帮助了皮普,而在电影中则成为皮普画作的买主,这种变化对于皮普来说是两种层次,小说中他是救命恩人一样的存在,而在影片中,皮普对他是非常排斥抗拒的,在知道马格韦契没有死之后,皮普表现出了慌张的姿态,而这很好的刻画出皮普内心的焦灼,也让随后皮普对马格韦契认识的转变埋下伏笔。
艾斯黛拉并不是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一条线索,而在影片中,她却成为决定皮普命运的关键因素,她明明深爱着皮普,却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如一位仙女一般审视着周围的一切,为了让两者感情线更加好看,导演将艾斯黛拉刻画的稍显冷血,而让皮普忠厚老实,完全没有小说中那般精明世故,主要目的就是让观众沉浸在甜蜜的爱情故事中,而这种人物塑造方式很符合年轻观众的口味,也是影片改编能获得高分的关键原因。
对于艾斯黛拉,小说中是郝薇香安排的,嫁给德鲁莫尔可以很好实现财富积累,却破坏了皮普对于爱情的幻想,这其实就是狄更斯年轻时爱恋一位姑娘的真实写照,影片的结局其实也是狄更斯希望的,那就是两个有情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尽管小说中对于两位主人公的命运没有名言一样,这种感情是复杂的,既想要和初恋情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又希望两人能够携手前行,这种矛盾的心理一直贯穿在影片始终,让故事充满了悬念。
小说对于郝薇香控制爱情的批判是显而易见的,当时有很多上流人士并没有所谓的爱情,联姻只是保持贵族血统或体面生活的一种方式,就连艾斯黛拉第一次与皮普见面也充满了金钱的味道。但是艾斯黛拉需要玩伴,皮普是付费陪伴,没想到却爱上了这位姑娘。影片让他们的相遇鬼使神差,皮普不经意间走入了艾斯黛拉的生活,却成为一生难以忘却的梦。
皮普人生轨迹改变源于马格韦契赠与的财产,这同样是金钱驱使下的利益纠葛。当皮普与艾斯黛拉相遇时,他们并不用考虑金钱的因素,所以感情特别融洽,但是长大之后,横亘在他们中间的竟然是金钱,皮普成为了绅士却仍然没有取得理想的爱情,这里面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让小说根植于社会真实情况而分外感人。
电影为了让影片更具理想色彩,将皮普塑造成了痴情人的角色,他迷恋着“谜”一般的艾斯黛拉,就连去的地点都因艾斯黛拉而发生变化,不得不说,皮普缺乏了小说中的人物张力,更像是一位出身贫困小伙子的奋斗史。
小说中当皮普认识到资助者身份时他的精神几近崩溃,这是心中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造成的,导演将皮普刻画成对感情极度专一的人,却忽视了现实中阻隔他们的因素,尽管影片中他们从童年走到了成年,并最终相遇,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更多情况下,皮普还将沉浸在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中,而艾斯黛拉则继续寻找心中的“白马王子”,他们过着进水不犯河水的生活。
狄更斯的哲学思想之一就是环境、文化对人物的性格影响,小说中皮普想要过上好的生活就是为了娶到艾斯黛拉,他见识到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各种丑恶嘴脸,在风头无两之时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并在艾斯黛拉和比蒂之间犹豫不决。这些环境的外在因素都是左右人物行为的关键因素。
乔对皮普来说是亦父亦兄的角色,不但从小抚养其长大,更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虽然年龄相隔不大,但在感情上他们却有着超出外界想象的紧密联系,这种友情映衬出的比亲情更加宝贵,尤其是在皮普姐姐去世之后。可是电影对于表现这一情节却有些割裂,一方面皮普满足于后来的成就,想要撇清与穷亲戚的联系,另一方面他内心对乔仍有深深的感激,道德层面有太多无法割舍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