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确切一些应叫作宫城,已是城中之城的城中之城了。
于是,南北960米,东西760米,高11.2米,底宽8.62米,顶宽6.66米的城墙矗立起来了。城墙上可容四马并驰,成百上千的卫兵可四面奔走。墙体内外包砖,用细砖干摆、磨砖对缝砌法,为的是使城墙整齐光滑、不易攀爬。
于是,环绕城墙,总长3300米、宽52米、深达6米、三合土夯底、条石砌帮、岸筑矮墙、引来玉泉山水的护城河荡漾碧波了。在城墙与护城河之间20米宽的地带,明代沿河筑“红铺”40座,每座三间房,守卫10余人,昼夜传铃巡视。清代扩建为连檐通脊围房,改摇铃、传铃巡视为传递红色木棒巡视,如现代接力赛般。
四角楼四门楼共八楼耸立于高墙之上,墙上墙下墙里墙外宽近百米的防护带尽在守望监视之下,可谓密不透风了。其实是不大管用的,也从未发挥过保得住一席宝座的真正作用。北京外城的防线一垮,李自成不就大摇大摆地直穿承天门(今天安门)、端门、午门进宫了吗?
护城河护得了什么?不过,严密的防护系统虽无大用,对付小打小闹倒也有点儿用处。清嘉庆十八年(1814),天理教小成气候,居然与宫中太监勾结,里应外合攻入紫禁城。此时的护卫系统起了作用,四门紧闭,墙上墙下墙里墙外卫队奔驰呼应,暴乱迅即被镇压。
有作为的皇帝并不特别看重宫城防护带的作用。节俭的康熙、务实的康熙、极富想象力的康熙、浪漫的康熙,把无遮无拦的护城河突然变成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的荷塘。17万平方米的面积,那是怎样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那定然是京城百姓争睹的一道亮丽风景。从护城河里起出来的一节又一节的肥硕的莲藕,宫廷美食之余尚可外卖创收,京城的百姓则可和皇帝吃一样的美食了,筒子河莲藕因此成一时之名品也未可知。嘉庆年间虽有乱子闹出,也没将莲藕连根拔出,反创出出租经营河段的法子,不知出租河段几许,居然也年收数百两银子入宫。
李少白 摄影
事实上,紫禁城从来就没有发挥过多少防卫的功能。肇建者原本也没多往这方面想,格外用心的倒是如何营造通天彻地的帝王气象,如何彰显帝王的天下独尊、至高无上,以及权威不容侵扰、礼制不可错乱的帝王文化。
紫禁城的墙到底有多长,实在很难测算清楚。木结构的宫殿由木柱、木梁支撑,本可以四面开门亮窗,实际上除正面安置门窗外,其余三面一般都砌起厚厚的墙。房屋的后墙,往往也是分隔区域、院落的墙,如北京的一条条胡同、一座座宅院那样。
单算独立的城墙、宫墙、院墙,其长度也够惊人。最外层的灰色的宫城城墙的长度是准确的,3440米;将紫禁城的后半部分,也叫后廷部分围成三个区域的红色宫墙的长度也是准确的,4835米;比此类宫墙矮,将不同区域分割成大小90余处院落的,也是红色的宫墙,也可叫作院墙的部分,就不大好严格计量了,大约10500米。三类合起来,近两万米,20千米长,若沿宫墙疾走一圈,至少也得四个小时。
作为护卫的宫墙,作为分割区域、隔离院落以及起防火作用的皇宫的宫墙,回环往复、连绵不绝长达20千米的宫墙,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规格都是最高的。首先是高。护城河环护着的灰色的外墙,高11.2米,城中的红色宫墙,高的8米,矮的也有6米。朱元璋开启了有名的“高筑墙”时代。由此推测,从明代开始的皇帝的宫墙,其高度大概会超过以往皇帝们的宫墙。其次是坚实。11.2米的宫城城墙底宽竟达8.62米,顶宽6.66米,足见其敦实程度。根基用石灰、黄土按比例搅拌成混合土夯实,中间再用江米汁加石灰拌成“雪花浆”泼浇三次,墙体内外侧为“横七竖八”15层特制城砖垒砌,中为夯土,外墙面磨砖对缝。这样的构造,形容为“固若金汤”也不为过。紫禁城内的宫墙更是里外上下全部用石、砖、瓦砌成,表层灰浆涂抹,再刷上红色涂料,高耸陡直,料想无论怎样飞檐走壁的武林高手也只能望墙兴叹。
文/李文儒
《“李”解故宫之美》
李文儒 撰文 李少白 摄影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1年9月出版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