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中被冤枉的典型案例就是卫太子刘据,“巫蛊之祸”是西汉历史上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有传言说根据汉武帝后来的态度,甚至有可能是他想要铲除刘据势力,或者根本就是对刘据不满想要易储,为此故意策划的一场阴谋。
巫蛊之祸巫蛊之祸发生在汉武帝晚年,后果就是酿造了父子之间相残的惨剧,在司马光著作的《资治通鉴》里,便说这场灾难的元凶就是汉武帝,理由有三点:
一是卫太子刘据不像汉武帝,一开始汉武帝对这个太子还十分喜爱,但是到后来长大一些,刘据的性格太过拘谨,又没什么才能,一点也不像自己。
二是父子两人的政见背道而驰,汉武帝经常兴兵远征,太子刘据每次都要劝汉武帝不要总是打打**,这时汉武帝便带着讽刺地说:“我现在帮你把苦活累活活都干完了,最后给你留个安逸,这样不是更好吗?”
三是卫皇后不再像以前一样得宠,加上汉武帝对太子不满,在卫青死后,众臣认为太子刘据没有了依靠,竟然想要设计陷害于他。
根据这三点,对巫蛊之祸的原因便有了几种主流猜测:
一是汉武帝对太子刘据不满,纵容事件的发生;
二是汉武帝嫌弃刘据,顺便还想找借口铲除依附太子的外戚势力;
三是汉武帝根本就是想要换个储君,找个理由另立一位储君。
今天就分析武帝和太子刘据之间父子关系的变化,探讨一下以上的三种说法。
父子情深太子刘据刚刚出生的时候,汉武帝绝对是欣喜若狂,自即位起的十多年里他一直没有儿子,直到卫夫人入宫才有了长子刘据。这件事情在当时是全国的一件大幸事,不仅仅是父与子之间血缘和感情的联系那么简单。
一个皇帝,十多年里没有继承者,就意味着皇位不稳,很难想象当时汉武帝面临着怎样的压力。如果说淮南王刘安那些人没有半分觊觎之心,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汉武帝一死,立马就是兵荒马乱、诸王各自为战的时代。
这第一个儿子刘据的出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武帝自然是要给予其数倍的宠爱,并且让他有着最好的学习环境,为此更是亲自下诏选定教材。
等到刘据成年之后,更是为其建设博望苑,让他自己招募宾客,作为日后的政治储备力量。在元狩元年,刘据正式成为太子,可见汉武帝一直以来都把刘据当作自己的接班人培养。
甚至连朝中的大臣班子,也是为太子量身打造,这一点可以从武帝在丞相的选择上得到体现,不是太子刘据的老师,就是太子的母系亲戚,卫氏也因此贵极一时。
至于后来的其他四位皇子,武帝将他们直接任命为藩王,让他们远离京城,彻底确定了皇子间的尊卑名分。
另外像那种掌握大权的大司马大将军一类职位,在卫青、霍去病去世后就一直空着,就是不想让任何势力动摇刘据的太子地位。能像汉武帝这样的为儿子谋划和付出,历来皇帝里也屈指可数。
汉武帝从未想过易储巫蛊之祸最后结果是太子和卫后自*,但有一处疑点,在任何正史记载中,汉武帝从来没有过废除太子的诏令,很有可能在太子刘据死后,刘据也一直是那个太子。
随着汉武帝醒悟之后,便开始对这次事件进行详细的清算,但凡参与过此事陷害太子事件的人员全部处死,上至王侯大臣,下至普通百姓,罪首江充更是被诛灭三族,人数至少上万。
接着建立思子宫来寄托自己的追悔之情,天下所有人听闻后都为之而感到悲伤。要问为什么,在汉朝的建筑里,“宫”是给活人建造的,“庙”才是给死人建的。取名思子宫,明显是汉武帝不愿接受儿子已经逝去的事实。
直到汉武帝驾崩的前一天,才立少子刘弗陵为太子,可以说是拖得不能再拖了,这说明汉武帝一直没有易换储君的想法。
至于这次灾难的原因,“罪首”江充挑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诬陷太子刘据,当时汉武帝患病又去了甘泉宫避暑,差不多离长安都城大概有将近100公里。以汉朝的条件,武帝又恰好生病,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回到长安。
而且汉武帝离开的原因是避暑,那必然是夏天炎热之际,巫蛊之祸发生在七月份,也就是说,汉武帝和太子之间,最少也是有着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没有见面,也没有任何交流。所以太子在着急之下,甚至以为武帝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才会被迫起兵。
江充虽然被太子所*,但是党羽逃脱,前去告诉武帝太子起兵造反。这个时候,汉武帝依旧不愿相信,派出使者前去探明真情,没想到这个使者是个胆小鬼,根本没有进去长安,回来就说太子已经造反。
就这样,父子二人之间再没有沟通的机会,武帝以往几乎是倾尽所有的付出,换来的却是这番回报。于是武帝怒气上头,下令让丞相率军平叛,这场悲剧并不是汉武帝刻意为之,而是背后有着种种因素的干预,最终被小人所利用陷害。
汉武帝自始至终都只认可刘据一个继承者,少子刘弗陵实在是不得已之下才册立的太子之位,因为没有人选,其他四位皇子之前都被封为了藩王。至于两人政见不合,汉武帝实则是想打下一个大大的江山,让仁慈的太子刘据去安抚治理。世间父亲对儿子的付出,最极致者也不过如此吧,难以想象在下令*敌太子又醒悟之后,汉武帝他到底承受着怎样的折磨。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