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盘声、丁是娥《雷雨》剧照
王盘生虽然超常规地学了六年戏,没演过什么重要角色,但他一直坚持自己想法和计划,多看多记多想,耳濡目染,竟然也藏了一肚子的戏,为后来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基础。
1945年,王盘声主演了平生第一个大戏《白兔记》。戏中有一段表现男主公在军中值勤敲更时对亲人思念的唱段,他最初唱的是文派,但总觉得在抒发人物复杂感情上还差一点“火候”。于是他就自己动手改写唱词,揣摩新腔。特别是在唱腔的节奏旋律上作了改变,将人物怀才不遇,漂泊异乡的悲凉情绪更加真切地表现出来,这一尝试很快便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刘志远敲更”的唱段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不胫而走,玉盘声也作为一个沪剧新星开始为观众注目。
王盘声肖像照
很快,王盘声主演的另一个西装旗袍戏《碧落黄泉》又在沪剧舞台打响。这个戏描写一对青年学生的爱情悲剧。其中“志超读信”一段唱,原本是采取女演员在舞台外演唱,玉盘声在舞台上表演读信的形式,但当时剧场扩音设备比较简陋,声音时有时无,时断时续,影响观众入戏和王盘声的表演,唱词也不能完全表达人物情绪。
王盘声、小筱月珍《碧落黄泉》剧照
王盘声得到剧团同意后就开始琢磨改变读信的方式,即由他来读女主人公的信,去掉“画外音”。王盘声当夜就躲在中央大戏院后台道具间里,重新改写这段台词,采用“赋子板”形式,在男腔基础上渗入女腔,男女腔混合运用,以女主人公的口吻娓娓道出离别之后的两地相思和曲折遭遇。
王盘声、小筱月珍《碧落黄泉》剧照
第二天晚上,“志超读信”一开始,观众就屏息静气、噙泪注目,当王盘声将一百多句唱词一气呵成时,如同炸雷,观众的泪水和掌声一起飞扬。王盘声唱腔潇洒飘逸、舒展流畅、传情真切、口齿清晰、音色甜润,又善于通过典调的运用和旋律、节奏、速度的变化,表达人物的感情,深受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年轻的王盘声从此一夜成名,成为沪剧舞台上的当红小生。他也就乘势将自己原来“黄盘生”被误写为“王盘生”的名字,正式改为“王盘声”,因为“声”比“生”更有艺术魅力。
对王盘声成为沪剧名角而最感到欣慰的当是她的姐姐黄根林,即早于王盘声唱红,1940年代即被观众评为沪剧四小名旦之一的“小筱月珍”。她的演唱、咬字吐音承筱月珍嫡传,爽朗朴实、遒劲刚健,素有“刚腔”之称,在沪剧界也是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