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是矛盾的短篇小说《春蚕》。
通读此文,只觉矛盾不愧为文学巨匠!他通过对丰富生活细节的逼真描写,将我们带进了湘西农村老通宝一家的命运里。
老通宝是一个农村的大家长。他勤劳、忠厚、倔强又有些愚昧。当然最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他很穷。这是整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农村的缩影。而他们唯一相信的是勤劳就是生路!
老通宝通过几十年的经验判断,今年的天气养蚕会是个丰年。才到清明边,天就那么热!老通宝看着那些桑拳上努茁的小绿叶儿,心里又这么想,同时有几分惊异,有几分快活。他记得自己还是二十多岁少壮的时候,有一年也是“清明”边就得穿夹,后来就是“蚕花二十四分”自己也就在这一年成了家。这里又穿*老通宝对那一年的回忆:那时,他家正“发”;那时养蚕年年好,十年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平屋。老通宝家在东村庄上被人人所妒羡;又回到现实描写的是现状:老通宝现在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这一段为后面老通宝一家不惜一切养蚕做铺垫。老通宝有一颗勤劳致富,重整家资的愿望!
接下来老通宝一家以及整个村子满含着希望开始了:“希望”在老通宝和一般农民们的心里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强大。蚕事的动员令也在各方面发动了。藏在柴房里一年之久的养蚕用具都拿出来洗刷修补。那条穿村而过的小溪旁边,蠕动着村里的女人孩子,工作着,嚷着,笑着。这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同时也交代了:这些女人和孩子们都不是十分健康的脸色,从今年开春起,他们都只是吃个半饱。”“他们的情形比叫花子好不了多少。”“他们有很大的忍耐力,又有很大的幻想。”“可是他们简单的头脑老是这么想:只要蚕花熟了,就好了!”喜悦中夹杂着痛苦和压力。这一切的描写都让读者有一丝不安。
后面以老通宝一家的时间进程交代养蚕的过程。辛苦又有盼头!“他们都怀着十分希望又十分恐惧的心情来准备这春蚕的大搏战!”
此处所有的笔墨都用在渲染老通宝一家以及整个村子是如何的严阵以待对待养蚕这一艰巨的任务,他们用自己的信仰和习惯一丝不苟的对待着代表希望的蚕宝宝,虔诚的想要换来好运气。让这篇小说充满压力。揪紧了读者的心。
老通宝家桑叶事物都不够。只得通过借债维持桑蚕的养殖。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老通宝家的蚕种非常好,丰收了。全村除了荷花家外蚕宝宝都丰收了。大家沉浸在喜悦里。可是蚕多吃的就多。桑叶不断涨价,老通宝一家也不停借债买叶养蚕。终于,在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的时候,蚕开始“做茧子”。
几天后,老通宝一家的蚕宝宝结出了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蚕花”。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现在他们一颗心定下来了!宝宝们有良心。四洋一担的叶不是白吃的,他们全家一个月的忍饿失眠总算不冤枉,天老爷有眼睛!
同样的欢笑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今年蚕花娘娘保佑这个小小村子。
小溪边和稻场上现在又充满了女人和孩子们。
他们的眼前便时时出现一堆雪白的洋钱,他们快乐的心里便时时闪过这样的算盘:夹衣和夏衣都在当铺里,这可得先赎出来;过端阳节也许可以吃一条黄鱼。
接着家家都在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了。这应该是当地类似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大家沉浸在喜悦里时有人提出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的紧洞洞的呢!今年茧场不开称!——十八路反王早已下凡,李世民还没出世,世界不太平!今年茧厂关门,不做生意!
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大家说着也换了话头。东拉西扯的扯起其他闲篇来了。然而事情还是发展到了大家最不愿看到的局面。各处茧场都没开门的消息从镇上陆续传来。往年这个时候,收茧人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却替换成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
全村都在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年蚕花好了,他们的日子却比往年更加困难。
最后,他们将茧子挑到三十多九以外,来回得六天的无锡去卖。卖也是贱卖。剩得一百元钱还不够偿还买桑叶所借的款。
最终,老通宝一家的丰收换来的是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以及一家子一个月的忍饥挨饿,熬夜受累!
这篇文章在阅读过程中我最直观的感觉是心揪紧了。他每时每刻都传递着不安,但是又满含着希望。最后好不容易挨到丰收了,却又急转直下的表明丰收也没用,还是一无所获,希望破灭。养蚕丰收却*的事实摆在眼前了,我却跟老通宝一样回不过神来。
当然,这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江南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贫困。帝国主义经济压垮民族工业经济的时候。
矛盾对江南农村的风土;人情;自然景物以及人物活动;心理描写融汇交织。让人读后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