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听半夏说
来源/怀左同学
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以为我是风,直到最后我遍体鳞伤,老了以后才知道,其实我们都只是草。
——《艋胛》
2016年底上映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杂糅了《教父》的情感与时代、《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战争与文明,一经上映,便注定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影片在125分钟的时间里,讲述了一段长达12年的爱恨情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倒叙插叙等打乱时间线的叙事方法、留白与反讽的频繁出戏加之跨越了漫长的时间线,注定了这部电影并非为取悦大多数观众的审美与诉求而生。借影片中吴小姐的话说——“导演没打算让大家看懂,导演的意思是说这是一部艺术片,是艺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
带着对民国的迷恋和对程耳导演的敬意,《罗曼蒂克消亡史》我前后一共看了三遍。
第一遍,云里雾里,如果非要说对什么印象深刻的话,就只有*和死亡。而从第二便开始,我感到一次比一次更加悲凉。它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最近的疫情期间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最后,当漆黑的荧幕上出现“罗曼蒂克消亡史“七个血红色的大字时,我流泪了。我为那个逝去的时代一哭,为那些明知道时代即将终结却还奋力挣扎的每一个人一哭。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都随着时代的终结而走向了自己的消亡。
一、悼亡视角下的众生相电影运用了一种独特的解读视角——悼亡视角。悼亡是一种奇特的视角,用的不好就会成为剧透,早早的让观众对后续的剧情失去兴趣;运用得当则会成为一颗定心丸,观众无需再急切的想要知道最终的结果,只需耐下心来,听一场故事,看一切是如何一步步的走向各自的结局。
《红楼梦》是悼亡视角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开篇就是怀金悼玉、万艳同悲,讲到第五回宝玉游太虚幻境的时候,主要人物的命运就已经全部写明。
同样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在33分钟的时候,就已经揭示了大部分人物的命运,随后再运用倒叙手法,将前因后果娓娓道来。
每个人最终都会死去,这种遵循自然的生长和覆灭很难触动人的情绪,而清楚知道归处的向死而生却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悲怆。想到那悲伤的结局,他越是荣耀越是强大就越让人悲悯。
思维武器库在2018年发布了一个有趣的思维实验:如果上帝在看这个世界,他会怎么观察?在一段时间的收集整理后,得出了这样的三个角度:事件、人物和规律。下面,我也将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浅析这部电影和一些个人感悟。
︱时代赋予每个人不同的角色,也导向了他们各自的结局
整部电影由陆先生这一条主线并小六、渡部、童子鸡和吴小姐四条分线构成。
1、 主线人物陆先生——终归寂没的旧时代卫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