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再宽
原题目《追求晋剧艺术的人们——一个民间晋剧团的起落》,有改动。
本文剧团相关资料由张老女、贾扣小夫妇,刘连贵提供。村中水井、戏台照片由村民肖占维提供。在此一并致谢。
一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后大滩的铁沙盖乡与库联苏木接壤的村落叫义发泉,它有大小之分,这个民间晋剧团就产生在小义发泉村里。
现在,这里的人们,只要有闲暇的时候聚在一起,村里的剧团,演员,演技会立马从脑海里跳出来,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大家拉的拉唱的唱,唱的欢心,玩的痛快,被整本大戏的情节所感动,打动永远不会忘记。
1953年,祖国刚刚成立不久,人们对新生活充满热情,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尽管生活还是比较困难,但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追求大大增强,在晋剧团成立前,村里流落来个叫三黄毛的人,他是随晋商大军来到村里,拉引刘海明、吴仓等人组织起一个闹社火的班子。每年到了正月十五,这个班子都要举行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担彩灯,舞彩绸等传统民间文艺活动,节目“孙悟空拉骆驼”,“猪八戒赶毛驴叫媳妇”,至今被人津津乐道。人们解放了,尽情享受舒眉展眼无忧无虑的兴奋和快乐。这时,三黄毛萌发了成立一个晋剧团的想法,消息一出受到众人的欢迎,特别得到刘弥柱、曹四等几家老户人家的拥护和赞赏。
二
这里还没有人烟的时候,刘弥柱、曹四还在小时随父辈跟随晋商大军及讨生活的人们齐向*虎口涌来外出走西口,他们没有牛板车可坐,只能徒步起早走,肩扛一根红柳条,上挑一个小包袱,没什么金银细软,只有一点路费盘缠、途中干粮几件破烂衣衫,全部家当都在里面。走好运躲过三灾八难顺利出口外,不走运难逃*虎口这一关,丢了东西保住性命是不幸之万幸,讨吃叫街流落到清水河、和林一带躲灾避难。
几年后刘、曹二人长大成人,把这里当作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驿站和跳板,又开始向后山地区走来。他们年轻胆大,身无分文走一路打一路短工,向着茫茫草原深处进发。1947年秋,终于来到一处枳芁茂密的大草滩,牛进去难以找出来这么个地方。有几家养牧的蒙古族人家,有叫玛尼、孔督的两家人收留了他们,好客的蒙古族牧民给吃给喝同时让他们炒炒米。炒米、湖北青砖茶、奶食在牧民日常生活中缺一不可。把糜子焖、炒、舂、簸干净就可食用,两个年轻人一说就会一做就通。相处时间长了有了感情,玛尼、孔督两家人和其它几家商量让两位流浪客在他们的牧场开垦一些荒地,自种自养过自己的生活,并同意借给两犋牛及犁仗。俩人高兴至极,除了开荒种地当年又碹了几间窑洞扎站下来。当滩还有一口叫不上年代的老井,上架一个大辘轳吊水,保证了人畜在缺水干旱的草地的饮水。第二年这里人就多了起来,几年工夫从清水河、山西朔州一带,人托人,人靠人,人投人,亲戚朋友一拉老弟兄,人多了,村子立起来了,八里外的村叫义发泉为大,给自已村起的叫小义发泉。
三
“人上三千出韩信”,三黄毛从“流民图”中脱颖而出,办社火,唱小曲儿,搞的风生水起。创办大剧团的重任,老户子们当然推给他,成立剧团筹备一切事务,三黄毛尽心尽力,到处打听教戏的师傅,物色会唱能唱爱唱的演员。
本乡纳令河有一位艺名叫“狮子黑”的老晋剧艺人叫大召郎,老师傅功底深厚。他七岁丧母,家门太穷,父亲忍痛把他卖给了小有名气的山西一个晋剧戏班子,戏班师傅看好召郎有唱黑的天赋,于是给他起了艺名重点培养,他自身也爱唱,学的刻苦认真。不到三十岁练就了一身唱黑的本领,对其它晋剧主配角均有深刻的体悟,对唱念做打都十分稔熟。
由于社会动荡,原戏班散台,大召郎只好拖儿带女一家老小随走西口大军流落包头,闯戏台跌班道,唱了十几年的晋剧,最后随亲戚流落到察右中旗铁沙盖乡纳令河村站稳了脚跟,时年已近五十岁了。
他“落草”村落又不会种地,又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农业社派他放猪养家糊口,他放了猪,也一直对他的演技艺术没有忘记。面对猪群,面对田野总要吼几嗓子,有时干脆扮演各个角色开整本。一次,猪到了庄稼地边,有人高喊,“召郎师傅,猪快进地呀,”他大声回答说,“等一等,我把这场唱下来再说。”后来人们调侃,召郎师傅放的猪,走起路来哼哼地也是晋剧音。
召郎师傅对晋剧艺术,入戏,入情,入境,入迷,达到了很深的造旨。
三黄毛在筹备中发现了大召郎这一难得人才,也了解了他的身世,与众人商议决定聘为剧团师傅,想必这老师傅一定能助他一臂之力。
剧团请对了师傅。
成立晋剧团不同于搞社火闹红火那么容易,也不同于二人台小戏那么简单。承起晋剧团要有强大的阵容,演员众多各有所长。召郎师傅入团后首先从演员角色入手,选拔红、黑、生、旦各个角色。唱红的石周在山西老家就是老手,当来到村里正赶上成立剧团而入班,自然而然成为召郎师傅的左膀右臂;他儿子石全有从父辈那里传承了唱红基因,过早寻找掌握了这一本领,同时并培养了王方河唱红成为硬手。在后来又培养段润花女扮男装唱红也是手到擒拿,唱词背到烂熟于心。杨三娃唱黑学到自成流派,唱青衣的在晋剧中是主唱演员,张老女学唱青衣悟性好,提高快,唱腔准确,音质优佳,动作熟练,一教就会一看就懂,她不识字,唱词师傅教一句学一句,一天教十句第二天就能唱下十句,冬三月练下来竟能唱下三部大戏的唱词。这惊人的毅力来自于她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练功。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假,她唱青衣或女主角,功到自然成,她在做饭拉火也在哼唱腔,一腔一板一场几个唱板都能熟悉到惊人地步,在劳动中抽空也要练一练摔长袖踩鼓点跟琴弦,九滚十八跌。冬天,黑黢黢起来练功,动作不准就重来,唱腔一直练到嗓子痛,就呡一点水,硬是达到师傅要求的标准。
青衣张老女今年已75岁,精神很好。
在她前一段时间唱青衣由贺珍、贺甲寅担任,他们是男扮女装也是达到了维妙维肖的境地。武生贾扣小动作优美,武打翻倒滚背刀枪运用恰到好处,受到师傅的赞扬。
老生、老旦由石周、党正元、王二后生等几人担任,也都能够达到师傅要求的标准。
晋剧司鼓琴弦分文武场,鼓板,钹锣等叫武场;板胡,二胡,三弦,柳青等琴弦叫文场。武场是由仝双喜、王二堂、陈华等人组成;文场由党太和领衔,有二扣、刘连贵等人组成。打板是文场总指挥,它又在为演员服务,演员表演每一个动作髯甲的运用,脚踩鼓点衣袖摔法,都紧跟武场指挥,武场又紧密配合演员。文场领弦按照演员叫板击声及时跟进,文武场人员心中都装有整本戏的情节乐谱,有非常熟悉的谱调,从不会出现怯场。
“柳青”手刘连贵近照
《打金枝》这部戏教育感动了几代人,多少对夫妻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国母的一字一板的教诲像毛毛细雨,滴滴入地滋润感染驸马公主小夫妻重归于好,也给天下平民百姓小夫妻们做出了榜样。
张老女扮演国母,唱腔流畅,音容动人,赢得人们掌声不断。
《打金枝》剧照
《明公断》已传唱几十年经久不衰,虽然演的是大宋皇宫故事,对现实也很有教育意义。包公上顶不住国太的强势,只好让王朝、马汉取三百两纹银安慰秦香莲回家好好过生活,安慰两个孩子好好读书长大千万莫做官。包文正清廉一世,断案无数确也累了。秦香莲眼看铁案无望,堂堂清官包公原来也是官官相护马蹄相追,一针见血指责老包不与自己作主,正不压邪而肝胆欲裂,泪如雨下。扮演者张老女这时完全进入剧情,哭苍天世事不公……,三百两纹银我不要,儿啊!儿啊!我们起身回家转……。在现实中人们不在看戏,而是在看世道不公,有冤无处可申的平民百姓的告官的可悲下场。满天星斗这是什么?人们不停抹去脸上的水珠。怎么了?气灯的白烛灯光眼睛却看不清秦香莲的面容,是对香莲的无助,同情,动容,还是她的悲愤憾动了人们的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