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被它的厚重惊讶到了,这本书是我今年到现在为止看到最厚的一本书了。
这是一本很专业的书,里面有一定量的术语词,因此我花费了较多的时候才把它读完;这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给非专业的人科普了很多知识增量,比如我这样的人,读完后就觉得基因的世界,原来是这样子的啊。
作者马克·里德利,曾任美国亚特兰大学人类学与生物学主力教授。现为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和牛津大学李乃科尔、奥里尔和新学院研究员。曾经出过一本书《孟德尔妖》,获得8.1的豆瓣高分。
本书主要是围绕生命基因的演变史来展开的,解释了地球上生命的复杂度,论述生命的进化是错误突变的结果,经过修正、校对基因,演变成为了现在的人类。人类基因在传递的时候,就像进行着一个这样的游戏,有一排长长的队伍,排在最前的人将信息传递下去,等信息传递到最后一个人的时候,最先的信息早就变得面目全非了;面对基因突变,带来的复制性错误,有性生殖具备纠错修正的作用,从这点来看,作者认为克隆技术应该不会被人类广泛运用。
01,人类有两套遗传机制和其他生物采用的遗传方式不同,人类的遗传方式并不是只有双螺旋的一种,我们都知道DNA采用的是双螺旋结构,可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体内携带的遗传基因有两套,一套来自于父亲,另外一套来自母亲。
本书强调了”人类会在DNA复制过程中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误”,也就是说,人类传递遗传基因的时候,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为人类体内拥有这两套遗传机制,就会带来一种修正的效果:
来自父亲遗传带来的错误,可以用母系编码来矫正;来自母亲遗传带来的错误,可以用父系编码来矫正。这样保证了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
02,有性生殖的未解之谜一个被遗传学家们普遍能接受的观点是:在人类开始繁衍下一代的时候,基因大概已经发生了200处突变。
虽然发生了上百次的突变,但是人类生命系统内有排错和修复酶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帮助人类修正一部分的基因错误,但不是全部的基因错误。
系统的这个修复机制可以清理掉一些基因突变的错误,比如在有性生殖中,两个亲代基因首先被组合、打乱、排序,然后抛弃其中的一部分。所以,有性繁殖具备修正功能。
一个可怕的观点是:无性生殖或许会一统天下。产生这样观点的原因是相对于有性生殖,无性生殖个体的反应速度要快得很多,速度是另一方的两倍,似乎更加符合自然选择的结果。
根据记载,35亿年前细菌就已经存在了,大多数的细菌都是进行无性生殖的。在地球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细菌主导的,直到后来有更复杂的生物体出现。
而且,有性生殖的代价是非常高的,它会使生育率大大降低,回看一下以前人类历史上的生育率,确实是很低。按照自然进化的观点,大自然应该不会青睐这种的生存模式。
除非,有性生殖有某种特殊的优势,提高自己繁衍后代的质量倍数,从而来抵消收益效率降低的损失。
有性生殖至今是个未解之谜,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它会存在,现在被大众接受的有两种理论:第一种理论就是,在进化的过程中,有性生殖可以抵抗寄生虫;第二种理论认为,有性生殖能够帮助我们移除损坏的基因。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有性生殖?
生物学家霍尔丹曾经说过,没有性,进化也有很有可能有效率的运转下去,但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就太枯燥了。
03,动物求偶时的“奇葩行为”所有动物在生育后代的时候,总会做出一些很奇葩的行为。
鸣鸟会歌唱;
果绳会上下飞舞;
青蛙会“呱呱“”的叫个不停;
孔雀会开展一圈扇形的深色羽毛,上面还有眼睛的图案;
雄性蝴蝶有可向外翻的一个绒毛,在求偶的过程中,会向雌性蝴蝶展示出来;
生活在印尼马鲁古群岛北部的帆羽极乐鸟,靠近异性的时候,首先会纵身一跃,垂直速度可以高达11米,然后张开4张又长又白的羽翼,就像降落伞一般的下降。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对于这些现象的合理解释,也许就如达尔文早期意识到的那样,这是配偶选择,也就是说雄性在选择雌性的时候,进行的个体进行展示和表现。
人类在求偶过程中,也会存在类似以上的个体表现,比如害羞脸红。
04,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基因的质量是会产生变化的本书提到了一个观点:基因的质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一个20多岁的女性,其携带的遗传多余染色体的概率是积极微小的,而一个40多岁的女性,如果诞下婴儿,这个多余染色体额概率就很有很能达到好几个百分点。
所以,一些年轻一点的女性,取出来一些生物细胞,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在选择*的时候再将它们激活,这样做可以使基因突变率有所下降,保证这个基因的质量。同理,男性也是一样的,男性生物细胞的突变会比他年轻时候的多得多。
最后《基因简史》主要讲述了人类基因的演变史,进化是因为基因突变的结果,以及生命是如何处理突变错误的。
正如开头说的那样,这是一本厚重的书,可以说它是一本学术性的书,也可以说它是一本趣味性极强的课外读物,既具备复杂性,亦充满有趣,作者在书中揭开很多不为人知的生命基因的奥秘,对于想了解生命来源的人,这是一本值得入手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