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灯巷到南大街在成都,每条街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每条街道都承载了太多城市记忆。老成都的魅力让众多文化名人为之着迷,于是在一本本小说中我们读到了身边老街的故事,早已淡忘的童年记忆突然变得清晰起来,让人再度忆起了那段难忘的旧日时光。
车辐丨《锦城旧事》
著名作家车辐曾在小说《锦城旧事》中这样描写过南大街。但在笔者的印象中从没出现过天灯巷,莫非是车先生写错了?然而在解放前的成都地图上天灯巷的名字却赫然在列,这才晓得原来天灯巷就是南灯巷。至于天灯巷为啥要改成南灯巷呢?因为在解放前,成都有两个天灯巷,一个在南门,还有一个在成都城的东北方,南接三槐树街,北接玉皇观街。
南门的天灯巷
东边的天灯巷
解放后,为避免重名,南门的天灯巷改名为南灯巷,而东北边的天灯巷因为要突出“红星照我去战斗”而改名为红星巷,之后红星巷扩建成为红星路。
说起南灯巷,印象非常深刻。因为笔者的一个小学同学当时就住在与南灯巷相连的忠孝巷,而笔者经常路过南灯巷走到忠孝巷到好朋友家里去玩。
上世纪90年代的南灯巷
南灯巷是红照壁街和上南大街的分界线,本来是南北方向的南大街,在这里却转了个弯,变成向东的红照壁街。记忆中的南灯巷是一条又窄又弯的小巷,要转几个弯才能走出南灯巷进到忠孝巷。如果你从南灯巷走向南大街,一出这条巷子,立刻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南大街都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笔直宽阔,一直向南。成都的老街不似北京的老街方向感很强,你去问路,得到的答案都是东南西北,在成都问路的答案会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左拐”“右拐”“抵拢倒拐”是最常见的回答,要问东南西北恐怕没有人说得清。
218米的上南大街南大街虽然只有不到700米长,可分成了上中下三段。上南大街只有218米,北起南灯巷东口,与红照壁街相连;南到纯化街与文庙后街相交的十字路口。
从南灯巷出来,上南大街靠西面的街上没有什么商铺,只有几个深宅大院的大门。
图书馆?
记忆中(上世纪60年代)的印象是这些大门基本上都是黑漆的,有着厚重的木板门,很少看到开门。其中一个大门上挂着【成都市图书馆】的牌子。当时觉得很奇怪,因为这样的牌子在祠堂街上看见过,半边桥街上也看见过,那两个地方的大门有开的时候,但在上南大街图书馆的大门总是紧闭着,我猜测它或许只是一间书库吧。后来比我大一些的朋友告诉我:“在接近南灯巷的上南大街上有个公馆,五十年代初叫二区文化馆,当时要年满九岁才能进去玩,我们当时没有九岁,只能悄悄混进去打克朗球。”我想,这个50年代的二区文化馆,也许就是我在60年代看见过的成都市图书馆书库。
公馆
继续向南,也有一个大门不常开的公馆,具体的门牌号码已经记不得了。只晓得这个公馆的主人名字叫陈隆培,此人不算有名,但是他父亲陈离却是比较有名的抗战将军,曾在1944年到1946年当过成都市长。
“1937 年秋,时任 127 师师长的陈离随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出川抗战。陈离率部到达西安后,林伯渠与陈离会见,商谈国共合作抗日等问题。部队到达太原后,陈离与八路军太原办事处长彭雪枫接上头。太原保卫战结束后,11 月12日,陈离率部到山西洪洞县整训部队。朱德很高兴,立即到 127师师部看望陈离,又去看望邓锡侯。次晨,陈离到八路军总部,会见*、彭德怀、任弼时等。陈离多次到八路军总部与朱德等交谈,使他懂得了更多的抗日军事韬略。” (《四川省志·人物志》)
1938年1月,陈离率军进驻滕县,升任第四十五军副军长兼 127 师师长,担任前敌总指挥。1938年7月,陈离返回部队驻地湖北老河口与中共共商合作抗日工作和互通情况并正式成为共产党的秘密工作者。1943 年9月,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兼四川防空司令邓锡侯委陈离为四川防空副司令。次年,四川省主席张群委陈离任成都市长,后因陈离拒绝查封进步报纸《华西晚报》,被撤去成都市长职。1947 年6月 2日,陈离赴泸州任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后因掩护接济华蓥山游击队工作被发现,受到撤职处分。撤职后,陈离回到成都,处在特务的监视之下仍秘密进行策动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的反蒋起义工作。建国后,陈离于 1951 年加入“民革”,历任民革重庆市委副主任委员,民革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员,民革湖北省委主任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西南水利部副部长,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副省长,中央林业部副部长等职。1977年5月3日在北京病逝。
文革中,陈离受到保护,*说:“陈离是国民党军官中亲共的典型,共产党要还陈离的利息,都还不起啊”。(引自《陈离将军》)所以陈离没有受到伤害。但是陈离的儿子,我们上南大街的老街坊陈隆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文革初期他被抓了起来(因为解放前他给国民党干过事)在宁夏街住了一段时间的市大监。解放后陈隆培曾任四川省高升桥汽车修配厂的副厂长,这个厂直属四川省交通厅,是一个省级厂矿。
厂矿
那个时候厂矿要分级别的,有中央级的,如成都无缝钢管厂、420厂、132厂、715厂等,还有省级的、市级的、区级的、最差的是街道生产组,最好的就是中央级的。当然中央级的就特别难进去。
此外还要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是铁饭碗,大锅饭,旱涝保收,像进了保险柜一样;集体所有制是泥饭碗,挣一个才有一个,有些时候厂里没能收回卖产品的钱,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陈隆培所在的工厂是省级,全民所有制的,属于中等偏上。他家南面的公共厕所旁的小巷子中有一个集体所有制的街道生产组,是生产夹头发的钢发夹。他们买来报废的钢丝绳,拆开钢丝,切成一小段一小段,再把圆形的钢丝用机器压制成扁的,弯过来,涂上新漆,就成了头发夹子。
商铺
上南大街东面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商铺。从红照壁街过来往南有一个茶铺,依稀记得叫“春来茶馆”,和当时的八个样板戏《沙家浜》里面阿庆嫂开的茶馆名字一样,也有朋友说是叫“春兰茶铺”。茶铺的南面有一家饭馆,是一家解放前就相当有名的馆子—“利宾筵”。在《民国时期的老成都》一书中曾提到过这家馆子。相信在很多老成都人的心里,这家馆子是有一席之地的。
葱烧食品是利宾筵的招牌,此外,油淋鸭子、卤汁鸭脚板、5分钱一个的卤兔儿脑壳等美食更是小伙伴们的最爱,至今难忘。
深宅大院
利宾筵的隔壁是一个叫"九道门槛"的深宅大院,过去是一户官绅的大院。每道门槛就有一户他的子女或亲戚居住。老爷住上房,上房有一特大客厅,可以在内办交际舞会。网友钟离春秋还专门给我讲了他小时候(解放前)亲历的故事:
“那时我家在提督中街(群益食堂隔壁)开有一电料行,其中经营有收音机和扩大机等商品。有一天我家来了一位亲戚,与我父亲商量要求租借一套扩大机供南大街九道门槛办家庭舞会之用。我父亲说这个扩大机只卖不租,担心租出去把外表污损后不好卖了,态度很坚决。来人见生意没法谈就走了。下午此人又来了,说了好多好话,说请帖都发出去了,尽是些达官贵人,不好扫了大家的兴。把租金议定得特别高。我父亲说我们要亲自派人去操作并监督使用,旁人不得插手,这事来人答应后就算说成了,来人一个电话打回去,不久就来了一辆汽车,把扩大机、电唱机、录音机和喇叭以及父亲派去的技术人员接走去做安装调试工作。晚上又来了一辆小车把我们全家接去参加舞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舞会。舞会相当豪华,来宾都是成都的头面人物。舞会完毕还请我们全家去隔壁利宾筵宵夜。晚餐后又用汽车送我们全家回家,并送了一些礼物。后来又陆续租借了几次。
解放后我偶从‘九道门槛’大门往里望去,这里已成为一街道工厂,昔日安宁、气派的大院已荡然无存了。”
“九道门槛”的南面有几个住家户,然后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厨房用品商店,琳琅满目的锅碗瓢盆、蜂窝煤炉子、火钳、火铲、锅铲、蜂窝煤盖子、蜂窝煤奏奏(塞子)、烧柴火的行灶……
经过这些商铺后就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东边是纯化街,西边是文庙后街,上南大街嘎然而止,马路对面就是中南大街和下南大街了,这两段南大街的故事依然精彩,下期“锦点”再来和大家摆一摆。
参考书目:
《民国时期的老成都》王泽华 王鹤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1版
《锦城旧事》车辐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3年9月第2版
《陈离将军》金雷 团结出版社 2012年3月第1版
《成都城区街名通览》吴世先主编 成都出版社 1992年9月第1版
《四川省志·人物志》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一版
编者按:
柳荫街、陕西街、红照壁街……,这一条条写满故事的成都老街对于每个成都人来说都是独特的存在,它们或许是生活的地方、玩耍的地方、工作的地方……,它们曾经与我们密不可分,却差点消失在记忆的长河中。今天,出生在1956年的成都人徐海涛老师重拾童年的记忆用心用情汇成文字,为读者送上了一个个精彩、鲜活的街道故事,也让年轻的后辈们得以管窥老成都的风貌。接下来,大锦将携手徐老师带来更多身边街道的逸闻趣事,也邀请读者朋友们加入到我们的作者团队,分享你身边的老街和地标故事,让成都记忆能够一代代延续。
【图/文 徐海涛,编辑:赵霞】
锦城故事 一点即知
*cd3000y
投稿邮箱:cd3000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