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考试范围
包括人体解剖学(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
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Ⅱ.考试目标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基础医学科目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系统解剖学)、病理生理
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考试难度:等同于助理执业医师水平。
Ⅲ.答题方式及时间:闭卷考试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8:30-10:00(90分钟)
综合应用能力(E类):10:00-12:00(120 分钟)
Ⅳ.题型结构及分值比例:总分150分
1.单选题(1.2*40)
2.多选题(2.1*20)
3.案例分析题(30*1)
4.实务题(30*1)
人体解剖学(系统解剖学)
一、骨学
1.骨的表面形态
2.骨的构造
3.颅的整体观
4.椎骨、肋骨和胸骨
5.肩胛骨、锁骨和肱骨
6.髋骨和股骨
二、关节学
1.关节的基本构造
2.关节的辅助结构
3.脊柱、骨盆和胸廓
4.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
5.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
三、肌学
1.肌的形态和构造
2.肌的辅助装置
3.咀嚼肌
4.颈部筋膜
5.膈
6.腹肌
7.上肢带肌
8.髋肌
四、消化系统
1.牙
2.舌
3.唾液腺
4.咽的位置和形态
5.咽的分部
6.食管的位置和分部
7.食管的狭窄部
8.胃的形态和分部
9.胃的位置
10.十二指肠
11.空肠与回肠
12.盲肠和阑尾
13.结肠
14.直肠和肛管
15.肝的形态
16.肝的位置和毗邻
17.肝的分叶与分段
18.肝外胆道系统
19.胰的位置、分部和毗邻
五、呼吸系统
1.鼻腔和鼻旁窦
2.喉的连接
3.喉肌
4.喉腔
5.气管和支气管
6.肺的形态
7.支气管树
8.支气管肺段
9.脏胸膜和壁胸膜
10.胸膜腔和胸膜隐窝
11.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12.纵隔
六、泌尿系统
1.肾的形态、位置和毗邻
2.肾的被膜
3.肾的结构
4.肾段血管与肾段
5.肾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6.输尿管
7.膀胱的形态、位置和毗邻
8.男性和女性尿道
七、男性生殖系统
1.睾丸和附睾
2.输精管和射精管
3.前列腺
4.阴囊和阴茎
八.女性生殖系统
1.卵巢和输卵管
2.子宫和阴道
3.阴蒂和前庭球
4.乳房和会阴
九、腹膜
1.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2.腹膜形成的结构
3.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十、脉管系统
1.心的位置、外形和毗邻
2.心腔
3.心的构造
4.心传导系
5.心的血管
6.心包
7.心的体表投影
8.肺动脉和肺静脉
9.颈总动脉
10.锁骨下动脉
11.胸主动脉
12.腹主动脉
13.髂内动脉
14.髂外动脉
15.上腔静脉16.下腔静脉
17.肝门静脉
18.淋巴系统的组成
19.胸导管
20.右淋巴导管
十一、感觉器
1.眼球壁
2.眼球的内容物
3.眼副器
4.眼球外肌
5.眼的血管和神经
6.鼓膜和鼓室
7.咽鼓管
8.膜迷路
十二、中枢神经
1.神经系统的区分
2.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3.神经系统活动方式
4.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5.脊髓的灰质和白质
6.脑*外形
7.脑神经核
8.脊髓丘系和三叉丘系
9.内侧丘系和外侧丘系
10.锥体束
11.小脑的外形和分区
12.小脑核
13.小脑功能
14.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15.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16.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17.基底核和内囊
十三、周围神经
1.脊神经的构成和分部
2.脊神经的纤维成分和典型分支
3.颈丛的组成、位置和主要分支
4.臂丛的组成、位置和主要分支
5.腰丛的组成、位置和主要分支
6.骶丛的组成、位置和主要分支
7.动眼神经、三叉神经和面神经8.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9.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
10.内脏感觉神经与躯体感觉神经的区别
11.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12.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13.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14.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15.锥体系
十四、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1.脑和脊髓的被膜及其间隙
2.脑的动脉
3.脑室系统及脑脊液循环
十五、内分泌系统
1.垂体
2.甲状腺
3.肾上腺
生理学
一、绪论
1.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2.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3. 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4. 体内反馈控制系统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结构及物质跨膜转运: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转运、主动转运、胞吐和胞吞
2.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3. 细胞兴奋的条件,动作电位和局部兴奋特点及其意义,动作电位它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4. 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5.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6.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机制,肌丝滑行学说
7.骨骼肌收缩形式及影响因素(后负荷、前负荷、肌肉收缩能力)
三、血液
1. 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理化特性
2.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3.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止血功能
5. 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
6.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7. ABO 和 Rh 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8. 输血和交叉配血
四、循环
1. 心肌细胞(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跨膜电位变化特点及其形成机制
2.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
3. 心动周期的概念、泵血过程、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和调节,以及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 血流动力学三要素-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5.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6.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7. 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动力学,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8. 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延髓心血管活动中枢,心血管反射(压力和化学感受性反射)
9.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局部血流的自身调节
10. 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11. 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概念及意义
2.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及生理意义
3. 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以及肺通气功能评价
4. 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
5.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氧和二氧化碳的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6. 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 和低氧对呼吸的调节
7. 呼吸节律形成机制及肺牵张反射
六、消化和吸收
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
2.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3. 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
4. 胃液的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
5. 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的分节运动
6. 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排便反射
7. 主要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 .能量代谢的概念,能量的转移和利用,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 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3. 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
4. 体温及体温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 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2.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 肾小管重吸收特征和方式,肾单位不同部分(近端、髓袢、远端)的重吸收和分泌
4. 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
5. 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原理及直小血管的作用6.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7. 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
8. 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肾内自身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
9. 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测定的意义
10.排尿反射(膀胱 容量和膀胱内压的关系以及神经系统损害引起的排尿异常)
九、感觉器官
1. 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 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
3. 视网膜的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
4.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感光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电位
5. 色觉、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
6. 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
频率的分析
7. 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十、神经系统
1.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的分类、轴浆运输和营养性作用
2. 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3. 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和特征,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特征
4. 电突触和经典化学突触的特征区别
5. 神经递质的鉴定,神经调质的概念和调制作用,递质共存及其意义
6. 受体的概念和分类,突触前受体,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
7.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突触的易化
8. 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区别
9. 大脑皮质的感觉(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代表区,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10. 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机制,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大脑皮质运动区,运动传出通路及
其损伤后的表现,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11.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2. 皮层诱发电位、脑电活动和脑电图,觉醒和睡眠
13. 学习和记忆的形式,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十一、内分泌系统
1. 激素的概念和递送信息的途径,激素的化学分类
2.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作用的调控
3. 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
4.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和神经垂体激素
5. 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6.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7.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8.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9. 调节钙和磷代谢的激素种类: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二、生殖
1. 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2. 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月经周期
3. 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下丘脑-腺垂体轴对卵巢功能的调节,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生物化学(次重点)
一、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核酸的种类与分子组成
2.DNA 的结构与功能
3.RNA 的结构与功能
4.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三、酶
1.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2.酶促反应特点
3.酶促反应动力学
4.酶活性的调节
5.酶与医学的关系
四、聚糖的结构与功能
1. 糖蛋白分子中聚糖及其合成过程
2. 蛋白聚糖是细胞外基质重要成分
3. 聚糖结构中蕴含大量生物信息
五、糖代谢
1.糖的消化、吸收与转运
3.糖的无氧氧化
4.糖的有氧氧化
5.磷酸戊糖途径
6.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7.糖异生
8.血糖调节及糖代谢障碍
六、脂质代谢
1.脂质的主要种类及功能
2.脂质的消化与吸收
3.甘油三酯的代谢
4.磷脂的代谢5.胆固醇的代谢
6.血浆脂蛋白代谢
七、生物氧化
1.氧化呼吸链的主要成分、排列顺序
2. 氧化磷酸化的概念、意义及影响因素
3. ATP 的生理功能及生成方式
4. 其他氧化与抗氧化体系
八、氨基酸代谢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价值
2.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
3.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4.氨的代谢
5.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6.一碳单位的来源与功能
7.含硫氨基酸的代谢
8.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九、核苷酸代谢
1.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2.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3.核苷酸抗代谢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
十、非营养物质代谢
1.生物转化的概念及意义
2.生物转化的主要反应
3.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
4.血红素的生物合成与调节
5.胆色素的代谢
6.黄疸的主要类型及发病机制
十一、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1.物质代谢的特点
2.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4.肝外重要组织器官的物质代谢特点及联系
5.物质代谢调节的主要方式
十二、真核基因与基因组
1.真核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2.真核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十三、DNA 的生物合成
1.DNA 复制的基本特征
2.DNA 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变化
3.原核生物的 DNA 复制过程4.真核生物的 DNA 复制过程
5.逆转录和其他复制方式
十四、DNA 损伤与修复
1.DNA 损伤的主要因素与类型
2.DNA 损伤的主要修复方式
3.DNA 损伤与修复的意义
十五、RNA 的生物合成
1.转录作用的特点
2.转录体系的主要成分
3.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
4.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
5.真核生物 RNA 的加工和降解
十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体系
2.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3.蛋白质生物合成后的加工和靶向输送
4.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抑制与干扰
十七、基因表达调控
1.基因表达的概念和特点
2.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和意义
3.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
4.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
十八、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1.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规律和复杂性
2.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基本组成
3.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作用机制
4.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十九、DNA *及* DNA 技术
1..* DNA 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DNA 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二十、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
1.癌基因的活化机制
2.癌基因产物的功能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3.抑癌基因的失活机制
4.抑癌基因产物的功能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5.生长因子的分类、功能和作用机制
6.生长因子与疾病的关系
二十一、组学与医学
1.基因组学的概念、主要任务及相关研究技术
2.转录组学的概念、主要任务及相关研究技术3.蛋白质组学的概念、主要任务及相关研究技术
4.代谢组学的概念、主要任务及相关研究技术
5.组学与医学的关系
病理学
一、绪论
1. 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二、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1. 细胞对环境刺激的应答反应:适应、可逆性损伤和不可逆损伤
2.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表现: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3. 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4. 可逆性损伤(变性)的形态学特征:细胞肿胀、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粘液样变性、淀粉样变性、细
胞内糖原集聚,病理性色素沉着和病理性钙化
5. 不可逆损伤(细胞死亡)的形态学特征:坏死的概念和基本病变、坏死的类型、坏死的结局和后果、凋
亡的概念及特征、凋亡和坏死的区别
三、损伤的修复
1. 再生的概念
2. 人体三类再生能力不同的细胞: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及永久细胞
3. 再生的过程:上皮组织的再生过程,血管的再生,纤维组织的再生及神经组织的再生
4. 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和功能,肉芽组织修复的过程,瘢痕组织的形态特点作用及危害性
5. 创伤愈合: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创伤愈合的类型(一期愈合、二期愈合)
四、局部血液循环
1. 充血的定义、病因、常见类型、病理变化和后果
2. 血栓和血栓形成的定义、血栓形成的条件、形成过程、血栓的形态、类型、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3.栓塞的定义、栓子运行的途径;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等的形态特点、后果和对
机体的影响
4. 梗死的定义、原因、类型;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的原因、形成条件、形态、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五、炎症
1. 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炎症的分类
2. 急性炎症的病理改变包括炎性充血、炎性渗出、炎性浸润
3. 急性炎症的形态学类型(变质性炎、奖掖性炎、纤维素性炎/假膜性炎/绒毛心、化脓性炎/表面化脓和
积脓/蜂窝织炎/脓肿、出血性炎)
4. 慢性炎症的原因、非特异性慢性炎症的病理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肉芽肿性炎(概念、原因、分
类及构成);炎症的转归及炎症介质
六、肿瘤学
1. 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和分类、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
浸润癌和交界性肿瘤的概念
2. 肿瘤的形态特征、肿瘤的分化和异型性及间变、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局部浸润和转移)、肿瘤的复
发、肿瘤生长的生物学特征及机制
3.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一般影响、恶病质和副肿瘤综合征)、恶性肿瘤的分级和分期、良、恶性肿瘤的鉴
别、常见肿瘤举例、癌与肉瘤的鉴别、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七、心血管系统疾病
1. 动脉粥样硬化: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变发展过程及其病理变化;重要器官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
点;动脉瘤的概念及类型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好发部位及病变特点;冠心病概念;心绞痛的概念及其临床病理特点;心肌梗死概
念、原因、好发部位、类型、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3. 高血压:定义及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良性高血压病的病变发展过程、基本病理变化以及心脏、肾脏、
大脑和视网膜的临床病理特点;恶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病理特点
4. 风湿病: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变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病理变化;风湿性心脏病、关节炎、动脉炎的
临床病理特点;皮肤和脑的风湿性病变
5. 感染性心内膜炎:概念及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急性与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
系
6. 心瓣膜病:概念;二尖瓣、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的心脏病变特点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
八、呼吸系统疾病
1.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肺炎: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2. 尘肺和呼吸系统肿瘤
职业/环境有关的肺疾病:硅沉着病、石棉沉着病
鼻咽癌
肺癌
九、消化系统疾病
1. 慢性胃炎的概念、分类,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病变特点
2. 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合并症及临床病理联系
3. 炎症性肠病的概念、溃疡性结肠炎和 Crohn 病病理变化特点
4. 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的概念、好发部位、肉眼及组织学类型、转移途径和预后,早期癌与进展期癌的
概念
5. 胃肠道间质瘤(GIST)及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概念、组织学特点及分级原则
6.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临床病理联系。毛玻璃样肝细胞的概念及
意义
7. 肝硬化概念、临床病理类型(门脉性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和胆汁性肝硬化)、病因、发病机制、基本
病变、临床病理联系;假小叶的概念
8.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肝癌与进展期肝癌的定义、肉眼及组织学类型、转移途径和预后
十、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1. 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非特异性淋巴组织增生的形态学改变,几种常见的淋巴结炎及淋巴结病
2. 淋巴瘤的病理特点:淋巴瘤的定义;淋巴瘤诊断常用辅助技术;淋巴瘤的分类;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
理特点及分类,瘤细胞的特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主要分类原则,常见淋巴瘤类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与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原则
3. 髓系肿瘤的病理特点:髓系肿瘤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基本病理学特点;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特
点,髓样肉瘤;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特点,费城染色体
十一、泌尿系统疾病
1. 肾脏常见肿瘤的病理改变:肾母细胞瘤、肾细胞癌;尿路上皮癌的病理改变
2. 肾小管间质疾病: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间质性肾炎(药物性、
过敏性)
3. 肾小球疾病:肾小球的正常组织学及肾小球疾病诊断相关技术、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常见肾小球疾
病的临床表现及综合征(急性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症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常
见病理类型及基本病变
十二、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
1. 子宫颈病变:慢性子宫颈炎的病理形态特点;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概念和形态学改变;子宫颈
癌的病因、病理类型及特点、临床意义、扩散和转移
2. 子宫内膜腺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3. 妊娠滋养层细胞肿瘤: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4. 卵巢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特点
5. 乳腺囊性增生症和纤维腺瘤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乳腺癌的病因、病理类型、病理变化、
治疗生物标记物的作用及与预后的关系
6. 前列腺疾病: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
十三、内分泌系统疾病
1. 甲状腺肿的基本概念、分类、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特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概念
2. 甲状腺腺瘤的病理学特点;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区别
3. 甲状腺癌的主要类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以及未分化癌的病理学特点
4. 肾上腺皮质腺瘤、肾上腺皮质癌以及嗜铬细胞瘤的病理学特点
5. 糖尿病的概念、分类、发病机制及病理学特点
十四、神经系统疾病
1. 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学改变
2.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机制及病理学改变、临床病理联系
3. 胶质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变及分级;各种神经系统肿瘤举例
4. 颅内常见并发症 :颅内压升高、脑疝形成、脑水肿、脑积水
十五、骨关节疾病
1. 骨肿瘤:骨软骨瘤的病变特点;骨肉瘤的病变特点、组织学类型及临床病理联系;软骨肉瘤的病变特点
及临床病理联系;骨巨细胞瘤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十六、传染病
1. 结核病概念,流行病学特征及基本病理学改变及转归;几种结核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转归:原发性肺
结核病、粟粒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肠结核和其他结核病的病理学改变与临床特点
2. 伤寒的概念、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病理变化以及临床分期与病理联系
3. 菌痢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分期与病理联系;肠伤寒、肠结核以及菌痢的溃疡改变和区别
4. 麻风:病因、传染途径和发病机理、分型
5. 梅毒: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和临床分期6. 钩端螺旋体病: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
7. 深部真菌病: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形态特点
十七、寄生虫病
1. 寄生虫病的概念、目前的流行病学、预防以及治疗;对人体致病的共同机制
2. 肠阿米巴病:病因、机制和常见部位;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病理特点;肠外阿米巴尤其是阿米巴肝脓肿的
致病机理和病理特点;阿米巴痢疾与细菌性痢疾的鉴别
3. 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感染途径、宿主,及基本病理变化;累及常见器官的病变特点
4. 华支睾吸虫病的病因及引起肝脏的病变特点
病理生理学(次重点)
一、疾病概论
健康、疾病、亚健康和脑死亡的概念
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 水、钠代谢紊乱
2. 钾代谢紊乱
三、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1、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
2、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四、缺氧
1、常用血氧指标
2、缺氧的分类、各种类型缺氧的发生机制及血氧变化特点
3、缺氧时机体的各器官系统功能与代谢变化
五、发热
1、发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2、发热时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六、应激
1、应激、应激原的概念
2、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3、应激时机体的各器官系统功能与代谢变化及与疾病的关系
七、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1、信号转导异常的机制
2、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八、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与疾病
1、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疾病
2、细胞凋亡调控异常与疾病
九、缺血-再灌注损伤
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原因及条件
2、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3、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4、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十、休克
1、休克的概念、病因及分类
2、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
3、休克时机体代谢和功能变化
4、常见休克的特点
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十一、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1、DIC 的概念、原因及发病机制
2、DIC 的功能代谢变化
十二、心功能不全
1、心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诱因与分类
2、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3、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4、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十二、肺功能不全
1、呼吸衰竭的概念和分类
2、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3、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
十三、肝功能不全
1、肝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及分类
2、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3、肝性脑病(概念、分类与分期,发病机制,影响因素)
4、肝肾综合征(概念、发病机制)
十四、肾功能不全
1、急性肾功能衰竭(概念、病因与分类,发病机制,发病过程)
2、慢性肾功能衰竭(概念、发病过程,发病机制,功能代谢变化)
3、尿毒症(概念、毒素、功能代谢变化)
十五、脑功能不全
1、认知障碍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2、意识障碍的表现形式
药理学
(一)药理学总论—绪言
1、熟悉药理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2、了解药物和药物发展史,药理研究在新药开发和研究中的作用,新药研究的大体过程:临床前研究,
临床试验和售后调研。
(二)药物效应动力学
1、了解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
2、理解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药物作用规律,受体与配体的概念。3、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量效曲线,量反应及质反应,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最大效能和效应强度,
治疗指数,安全范围。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
1、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2、掌握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各种基本参数及其概念。
3、首关效应,药物的生物转化,肝药酶及细胞色素 P450 酶系特性,肝药酶的诱导与抑制,肝肠循环及
意义。曲线下面积,表观分布容积,一级消除动力学,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房室模型。
(四)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原则
了解影响药物效应的各种因素。
(五)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1、理解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合成、转运、储存、释放和代谢,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
2、掌握传出神经系统受体功能,各型受体激动时的生理效应,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3、受体的分类:M 及 N 胆碱受体,α和β肾上腺受体。受体的分布,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与其相应的
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
4、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
(六)胆碱受体激动药和作用于胆碱脂酶药
1、了解乙酰胆碱的 M、N 样作用。
2、掌握毛果芸香碱的作用。毛果芸香碱主要激动 M 胆碱受体产生 M 样作用。局部应用时对瞳孔、眼压
和视力调节的影响及临床用途。
3、可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七)胆碱受体阻断药
1、了解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的作用特点,掌握阿托品的作用机制,应用和不良反应。了解神经节阻断药
的作用及应用。
2、阿托品对 M 胆碱受体的竞争性阻断作用,对不同部位 M 胆碱受体敏感性的差异,临床用途,不良反
应及中毒的症状和解救原则。
3、阿托品对 M 胆碱受体的竞争性阻断作用,对心血管、平滑肌、腺体、眼睛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八)肾上腺受体激动药
1、了解多巴胺、麻黄碱、间羟胺的作用与应用。
2、掌握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与应用。
3、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和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防治。
4、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对不同部位血管的作用,对血压的影响,对气管平滑肌、糖代谢的影响,用
途、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九)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了解α受体阻断药的作用,掌握β受体阻断药的作用、应用。
2、β受体阻断药对血管、心脏、支气管的影响;膜稳定作用;内在拟交感活性,β受体阻断药的临床用途
和不良反应,普奈洛尔的体内过程及药理作用特点,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
(十)镇静催眠药
1、理解巴比妥类和其他镇静催眠药的作用特点、不良反应。
2、掌握苯二氮卓类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苯二氮卓类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中枢性肌松作用及机理、临床应用及体内过程依赖性、成瘾性及其他不良反应。
(十一)镇痛药
1、理解阿片受体、了解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发现及其意义。了解临床常用镇痛药的分类及滥用镇痛药的
危害性。
2、掌握吗啡、哌替啶、喷他佐辛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临床用途不良反应。
(十二)解热镇痛抗炎药
1、了解本类药物中各药物的作用差异、作用机理。
2、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药理作用、用途及主要不良反应。
3、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
(十三)抗心绞痛与动脉粥样硬化药
1、理解心绞痛发病与心肌供氧、耗氧平衡的关系。
2、掌握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药,钙拮抗剂的作用与应用。
3、硝酸酯类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抗心绞痛作用机理,舒张血管作用机理,抑制血小板聚集粘附。临床
作用,不良反应及耐受性。
3、β受体阻断药普奈洛尔的药理作用及应用,与硝酸甘油合用的优点与依据。
(十四)抗高血压药
1、了解抗高血压药在治疗中的地位,理解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和原则。
2、掌握利尿剂、β受体阻断药、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不良反应。
3、利尿剂初期降压机理,长期应用利尿药的降压机理。利尿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与意义。
4、β受体阻断药以普奈洛尔为代表,降压作用,作用机理应用、主要不良反应。
5、钙拮抗剂以硝苯的平、氨氯的平为代表,降压作用及机理。
6、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的作用机理应用及不良反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氯沙坦的作
用与应用。
(十五)组胺受体阻断药
机制和代表药
(十六)肾上腺皮质激素
1、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效应。掌握此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运用注意事项。
2、糖皮质激素类的生理效应和药理作用,不良反应。
(十七)抗菌药物概论
1、了解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微生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理。
3、掌握有关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和各类抗菌药的抗菌作用机理。
4、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及避免耐药性的措施。
(十八)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了解此类药物的发展概况及其基本化学结构。
2、掌握此类药物抗菌作用,抗菌机制。细菌对此类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
3、掌握青霉素 G,常用半合成青霉素,第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十九)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1、掌握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各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应用。2、了解其他人工合成抗菌药的作用及应用。
3、掌握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甲氧苄基嘧啶的作用及应用;常用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作用机制及
应用。
4、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理,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作用机制及应用。
(二十)抗恶性肿瘤药和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1、掌握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主要机理及重要的不良反应。
2、掌握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分类及主要代表药物。了解各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作用。
3、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主要机理。
4、免疫系统的药物分类及主要代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