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理论可以分为早期理论和认知理论两部分。早期的情绪理论包括詹姆斯-兰格理论和坎农-巴德学说;认知理论包括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和沙赫特的两因素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也叫情绪的外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认为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他们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
2.坎农-巴德学说
这一观点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2.沙赫特两因素情绪理论
这一观点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