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生坎坷,三次嫁人,但每一次都遇人不淑。
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出生两天就送给别人;另一个男孩生下不到4天就夭折。
孩子的离去,男人们的无情和冷漠,注定让敏感又脆弱的她越发悲伤。
30岁那年,她患了肺结核,但被庸医诊断为喉癌。经过一年的治疗没有好转,刚做完手术,战争爆发,所有人都逃走了,而她走不了,恐慌无助之下,脾气变得越发暴躁易怒。
短短几天之后,她在医院病逝,31岁短暂又悲惨的一生走到尽头。
她就是民国知名女作家,萧红。
她的经典作品:《呼兰河传》、《生死场》一直以来广受好评,她也是鲁迅非常推崇和喜欢的学生。
萧红曾这样解读自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1911年,农历端午节,黑龙江哈尔滨市,东北方向的僻静小镇呼兰张家,一个鲜活的小生命呱呱坠地,萧红短暂而又荆棘的一生也由此开启。
张家是富庶人家,第一个孩子出生,本应是件大喜事,由于旧时人们迷信,认为出生在忌日不吉利。再加上萧红是女孩子,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使得家人都极不喜欢她。
唯有祖父张维祯,将其视如珍宝。
在萧红心中,祖父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她童年温暖的主要来源。蹒跚学步时,祖父经常领她到后园,教她走路。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后园也成了祖孙俩放松的乐园,一个不受拘束、精神自由的乐园。
萧红6岁时,祖母范氏病重去世。不久,她搬进祖父院里,和祖父一起生活。
萧红10岁,她开始进入龙王庙小学读书。
上学的萧红并没有因为家境,养成娇生惯养和搞特殊习惯。当时家境较好的女孩都是坐马车上学,以此显示家里的财力和自己的优越。
但萧红都是步行上学,从不坐马车。而且在班里打扫卫生时,其它富家女孩都找借口不做,或者做最轻松的事情;只有她从不偷懒,耐着性子扫地、擦玻璃,直到干干净净为止。
1925年,部分青年学生和工人走上街头,进行游行和募捐;这会还是小学生的萧红主动担任宣传员,和其它同学一起募捐。
大部分同学因为瞧不起穷人、担心被赶出来丢面子,都不愿意去。她和另外一名同学一起,走进了呼兰第一座小楼,即王百川家小姐的绣楼。她们找到当家的大太太,说明来意后,大太太磨蹭的拿出了五角钱。
萧红皱着眉头,高声说道:“上海工人生活艰难,你不愿帮他们吗?你拿五角钱像话吗?再说,还有其它几位姨太太呢?”说的大太太面红耳赤,心不甘情不愿的又拿出五角来。
7月末,她还在呼兰最大的西岗公园参演了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话剧《傲霜枝》。
这次活动,让萧红心中平等的种子开始生根。她不顾父亲“三从四德”的家训,成为第一个剪掉辫子留短发的学生。
还拉着几个同学上街“示威”,毫不在意路人异样的眼光和不堪的话语。在她的鼓动下,街坊、亲戚的几个小姑娘都自发剪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