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故事,一个是东郭与狼,一个是农夫和蛇。
两个故事大约在小学时就学到过了,我们在这里将其重复一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东郭和狼是地道的“中国创造”:东郭先生把“兼爱”施于恶狼身上,因而险遭厄运。这一寓言告诉我们,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存在“东郭先生”式的问题。一个人应该真心实意地爱人民,但丝毫不应该怜惜狼一样的恶人。现在,“东郭先生”和“中山狼”已经成为汉语中固定词语,“东郭先生”专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滥施同情心的人,“中山狼”则是指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故事来自明代马中锡《东田文集》中的《中山狼传》。
农夫和蛇是“舶来品”,中国引进的: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赶集完回家的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他很可怜蛇,就把它放在怀里。当他身上的热气把蛇温暖以后,蛇很快苏醒了,露出了残忍的本性,给了农夫致命的伤害——咬了农夫一口。农夫临死之前说:“我竟然救了一条可怜的毒蛇,就应该受到这种报应啊!”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帮人首先要学会分清好坏。然后还要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让自己不受伤害。鞭挞了那些恩将仇报的恶人和帮助恶人的伪善的人。告诫我们要学会辨别是非,不要与坏人打交道,因为狐狸也会哭泣、蛇也有落难的时候,所以这则寓言告诫我们要明辨是非。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了,他们的本性也不改变,千万不要对他们心慈手软。
出自《伊索寓言》,相传,其中故事是一名埃塞俄比亚黑人奴隶所作,“伊索”即是“埃塞俄”的谐音。
在此,问题就出来了,东郭与狼、农夫和蛇,两个故事的道理是一样的,但为什么要“引进”农夫和蛇?我们非常严肃认真地分析了一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不够用。中国人这么多,光有一个东郭与狼是不行的,是不够用的。打个比方吧,就像擦脸油、卫生纸或者大豆什么的,我们国家也有,但一些人会觉得总用“中国货”不太美气,那么,就来个外国牌子,让大家的生活丰富一些,应有尽有,各需所取,会更好。
虽然是两个牌子,但它们的目的和功能是一样的,就像擦脸是为了漂亮、用纸是为了干净、吃豆则是为了营养或者肚子饱。物质它是这样的,文化它更是这样的。这种现象用中国的一个成语总结起来,就是殊途同归。不管是人们通过狼还是通过蛇,最终学会的都应该是不能对坏人大发善心。作为国产的“狼”和引进的“蛇”,只要在站在教化的目的上,一个不嫌少,两个不嫌多,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