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有《狂飙》突进,右有《三体》并行。在热闹的剧集春节档,6集的《平原上的摩西》显得有点另类。
有剧迷把它比喻成北陵公园里的人工湖。那是剧中庄德增和傅东心相亲见面的地方,也是庄树和小斐最后一次命运交汇的地方。但在情节线之外,它还是当地的冬泳之家。而看《平原上的摩西》就像冬泳。下水前需要心理建设,但真正进入节奏后,却会感到舒适和暖和。
从创作视角审视,《平原上的摩西》与平静的人工湖湖面关系就不大了。从创作之初,这次改编就注定了是一段“三角地带”的迷航。
一角是悬疑期待,这是迷雾剧场和双雪涛的原著小说,联手向观众释放的信号;
一角是作者化表达,制片人齐康邀请张大磊以导演兼编剧的身份参与这场漫长的改编,选中的便是他的“作者”印记;
还有一角是社会情节剧,也就是严肃的、精良的、分众的,经由所触碰的社会议题能扩散到更广泛受众的剧集。这是爱奇艺原创短剧集的长期目标,无论是12集的《无证之罪》《沉默的真相》,还是6集的《平原上的摩西》都遵循了这一规律。
这三角都有着各自的向心力,卷起不同方向的浪头。《平原上的摩西》行驶于其中,只能在摸索中寻找平衡和交叉“甜区”。对于如今播出的6集、400 分钟的改编答卷,不同偏好、温层的观众有不同的评价。但就这样一部实验剧集而言,出发即有意义,过程更值深究。
在《平原上的摩西》收官当天,导演兼编剧张大磊,制片人、爱奇艺灿然工作室负责人齐康与影视独舌深度对话,回顾了这部剧漫长的创作之旅,也回应了关于作者性、故乡、影像节奏、观众偏好和短剧集的边界等,业内外关心的焦点议题。
齐康(左三)和张大磊(右一)在片场
影视独舌:《平原上的摩西》从小说到剧集,最大的变化是时间感和空间感的彻底*。这样改编的初衷是什么?
张大磊:小说的故事是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展开的。它未必是按照时间的逻辑,主要依赖的是事件与人物的关系逻辑。拍成剧时,我们还是想最大程度地遵循生活经验。本本分分地从这两代人的源头说起,拍一个人物如何诞生,如何与他人相遇,然后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处境变化。
影视独舌:为什么把故事背景从东北改到了呼和浩特?
张大磊:特别简单。拍电影首先是个“假”的事,都是演出来的。想要做得生动,就得把自己放进去,仅仅是去过或者了解是不够的。我们主创团队几乎都不是东北人,我也不是。如果一定要拍东北,就等于在做一件无中生有的事。呼和浩特起码是我生命里的东西,我的故乡,拍起来就没那么强烈的“制造”感。
呼和浩特是个小城市,它跟故事里的城市风貌也很像。如果一定要去双雪涛老师的故乡沈阳拍,沈阳实际上是个大城市,它的工业基础、城市规模要更大,反而很难还原小说里的那种老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