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东北,在一座叫孟家屯的村子里,来了两个文化人,他们被屯子里高音喇叭传出来的声音吸引,于是他们拦住一个老农:大爷。
大爷一抬头: 嘎哈啊。
“大爷,那喇叭里是谁在喊话。”
“问村长去!哦,对了 ,内就是村长。”
这两个文化人,一个是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袁乃晨,一位是厂里的俄语翻译孟广均,他们要找的那位声音好听的村长叫马静图,之所以要找他,是因为袁乃晨他们正在制作一部苏联电影的“翻译片”,那部电影的名字叫《普通一兵》。
一、译制片《普通一兵》的来历
袁乃晨找一位农村村长当配音演员?听起来这么不靠谱呢,没办法,那个时代译制片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起码在国内,还属于一块未开发的土地,根本没有配音演员这个概念,袁乃晨只能简单要求,声音好听是首选的,然后尽量要有些憨厚的感觉就行。
在译制片出现之前,国内普通观众要看外国电影的话,除非是默片,不然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看电影前先听讲解员讲一遍电影剧情(有点像评书),二是去比较高级的配备“译意风”(同传)的影院,很麻烦。
因此,翻译片也就是译制片应运而生,不过我国第一部译制片并非来自于大名鼎鼎的上译厂,而是东北电影制片厂(现在的长春电影制片厂)。
通过和苏联电影业的谈判,东北电影制片厂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引进了《普通一兵》。
《普通一兵》是一部1948年出品的苏联电影,讲的是19岁的马特洛索夫成为战斗英雄和苏联英雄的故事,这部电影改编自小说,小说则取材于真实人物和事迹。
如果你没看过《普通一兵》,那就换个说法,这部电影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些类似我国著名电影《董存瑞》,马特洛索夫在孤儿院长大,参加苏联红军之后经历了菜鸟期,在战斗中逐渐成长,最后在执行一次爆破敌人碉堡任务时,由于弹药用完,而战友们已经发起了冲锋,为了掩护战友,马特洛索夫毅然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射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