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逍遥津》是老生演员的重头戏,剧中没有高难度的舞蹈和翻打扑跌,只有繁重的唱腔。汉献帝这个角色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他虽然贵为天子却不能够号令天下,他不仅被权臣曹操玩弄于股掌之中,甚至于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就是一个如此懦弱的人,按常理是大气都不敢出的,想必他的唱腔也应该是那种软弱无力的吧。恰恰相反,这出《逍遥津》的戏,却是京剧老生行里最为气势磅礴的“高派”唱腔,高庆奎先生继京剧老生“后三鼎甲”之一的孙菊仙擅长此剧之后,在学习了刘鸿声、时慧宝的基础上,异军突起,硬是把这出《逍遥津》唱成了“高派名剧”。在这里,利用高亢的唱腔唱法并不是去表现那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而是去表现一腔怨恨的愤懑之情,异曲同工。由此可见,京剧艺术具有异常丰富的演唱魅力。
《逍遥津》取材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又名《白逼宫》。剧情大意:张辽召集文武官员共议废黜汉献帝拥立曹操为尊,曹操假意不允,向汉献帝奏称吴、蜀不灭乃心腹大患,请示如何处置。汉献帝令其自决。曹操嗔怒汉献帝讽己专权,怒欲弑*汉献帝,为众人所阻止。汉献帝回宫与伏皇后商议,写下血诏,命太监穆顺带出后宫,交于国丈伏完共讨曹操。穆顺遭曹操盘诘,搜出血诏。曹操斩*穆顺后,带华歆入宫杖毙伏后,鸩*二皇子,并立自己女儿曹妃为皇后。
咋一看《逍遥津》的剧名似乎文不对题。逍遥津明显是个地名,经查证位于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北。而曹*宫发生在帝都许昌,相隔千里之遥的两地,怎么想都毫无关联。只是《三国演义》的第六十七回,回目为《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写的是曹操账下大将张辽与东吴孙权大战于合肥的内容。在京剧的演出历史上,曾经有过将《单刀会》《战合肥》《白逼宫》三出戏连着演的历史,估计当时剧名用的是《逍遥津》,此后,在剧目传流的过程中,把《白逼宫》和《逍遥津》画上了等号,也就把一出曹操帝都许昌逼宫的戏,用了一个千里之外的合肥那边的地名给命名了。
《逍遥津》给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段汉献帝所唱的“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的二黄成套唱腔了,这是高派唱腔中最为经典的,拖腔长,而且唱词词句比较多。这段唱是在伏皇后被乱棍打死后,汉献帝携二子在宫里悲愤交加、痛苦无助时唱的,发泄其被曹操欺凌的怨恨,犹如黄河之水般一泻千里。一连串的排比句“欺寡人好一似”唱出了汉献帝无可奈何的悲惨处境,也把恨、悲、愁、怕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段非常脍炙人口、而且久唱不衰的京剧老生唱段。但是平心而论,“欺寡人好一似”的多句排比词句还真是有点过于“水”了,其中诸如:“墙倒众推”、“犯人发配”、“猛虎失威”、“家人奴婢”等等,都不是能够恰当地说明汉献帝当时生存状况的词句。
《逍遥津》中除了汉献帝这个以老生应工的主要角色以外,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以架子花脸应工的曹操。这出戏曹操有几处很出彩的念白。一是在想*汉献帝之前,叙述自家的功高盖世,洋洋洒洒:“曾记当年董卓专权,......俺为你这江山,受尽千般苦,方为人上人......”字里行间充满霸气,骄横自负,唯我独尊。二是在与穆顺的对白,二人你来我往,针锋相对,体现出曹操的狡诈多疑。华歆一角在《逍遥津》中是个令人憎恨的人物,他趋炎附势、为虎作伥,观众认为他比曹操还狠还坏,舞台上是由丑角来扮演的。而宦官穆顺一角则由老生应工,因为是太监身份,所以全剧都用京白。他虽无武力之长,但是忠君报国,胸怀赤诚。在接受血诏出宫时,也有一段二黄成套唱腔,尽管平铺直叙,属于里子老生的大陆唱法,好演员扮演的话,照样也能要下几个“好”来。
司马懿是值得一提的《逍遥津》中的小角色。提起司马懿,你是不是立马想到了《空城计》中那个“白发苍苍似银条”的大白脸的司马懿呢?可是在这出《逍遥津》中,司马懿却是由老生演员来扮的。这就是京剧艺术的特点啦: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剧目中,可以根据剧情与人物的性格、舞台效果等等因素,由不同的行当来扮演。可以想象,如果《逍遥津》中的司马懿也按照《空城计》中的司马懿那样扮上,那么,舞台上一下子就会同时出现两张模样相似的大白脸,这戏也就没法看了。这种处理剧中人物的方法在京剧舞台上并不少见,比如演隋唐的戏,程咬金《响马传》由花脸扮,《选元戎》却由丑角扮;梁山好汉混江龙李俊,在《打渔*家》里面是老生,在《卢林坡》里面却是花脸;三国东吴的太史慈,《群英会》里是大花脸,《神亭岭》里却成了英俊的武生。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京剧作为一门舞台艺术所具有的灵活性,观众也很自然地接受这种灵活,根本不会去追究这个人物怎么变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