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赢得这样高赞的读物就是三十多年来长销不衰的家书—《傅雷家书》。
这本书是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间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实录,由傅雷次子傅敏选编。
书信中思想的与精神的互动,营造了傅氏兄弟成长的家庭背景。
那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读来感人至深。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为人父母的谁都想培养出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孩子。
可是从哪里着手呢?
常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最初的课堂。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会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困惑。
学生时代,我就读过这本书,当时不啻于受到了一次极大的灵魂洗礼。
如今,这本书成为初中生的必读书目,实在恰逢其时。
如果学生和家长能够细细地品读这本书,一定会得到多方面的启示,对孩子的成长将大有裨益。
作为一位有高深艺术造诣的艺术家,让我惊诧和叹服的是傅雷很注意从生活的细节方面教育孩子。
养成优雅风度譬如孩子小时候,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姿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
对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食,又不听警告,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
在傅聪赴京学习,为到波兰留学做准备的时候,傅雷还写信交代:你爱搔头的习惯务必革除,到国外去,实在太不雅。
交代儿子头皮痒时可躲到房里去,痛痛快快把妈妈给他买的头发水搽一遍。
他还叮嘱儿子饭桌子上切记伸懒腰;出门要带上太阳镜。
擦拭眼镜最好用清水洗过,在脸布上吸干水迹,再用旧的干净手帕揩干。
叫儿子留心眼镜架的脚极易折断。
读来真是让人感动,这是一个多么细心的父亲,真是事无巨细,无微不至。
我们常常说原生家庭对子女的重要性。傅聪就是在这样的要求下,形成了良好的教养。
长大了,傅聪要到波兰留学。傅雷又亲自写信交代他出门在外的礼仪。
譬如到别人家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
他明确告诉儿子: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没有礼貌。
他嘱咐儿子,对长辈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并告诉他,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他还对用西洋刀叉就餐的儿子说: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响。
他要傅聪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向他们学习。
傅雷深知,出门在外要入乡随俗,西洋人的礼貌,要遵从。
他特别告诉儿子,你所在的是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必须特别留意。
他叮嘱儿子,演出时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不要太严肃。
并告诉儿子使表情温和的方法:只要不急,心里放平静些,表情自然会和缓。
他要求儿子:要学习的不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这一切都要使你更完美,更受人欢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
在家庭的打磨下,在父亲一封封书信的督导下,傅聪成为了一个有优雅风度的人。
不管在什么场合,他都举止有度,行止有序,稳重随和,始终如一。
他衣着整洁,彬彬有礼,尊重别人,给人以如沐春风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