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将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等院校学生健康体检内容。青少年心理健康再次引发关注。 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厦门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内科副主任医师姚丽,厦门市仙岳医院儿童青少年门诊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李韵,据介绍,青少年抑郁门诊量上升,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文/记者 汪燕妮 龚小莞 通讯员 厦童宣 陈鹭 漫画/小牛 案例 不愿上学不爱去玩 小女孩有轻度抑郁 上周,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孩暖暖(化名)被妈妈带到厦门市儿童医院,原因是疫情结束后,孩子不愿意去上学,也不爱出去跟同学玩。 姚丽通过与暖暖聊天交流,发现暖暖表情自然、举止得体,不愿上学主要是因为在疫情期间学习不够努力,怕自己上学后跟不上。开学后,继续待家里的暖暖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预习、复习功课,游戏也很少玩,同学来找也不愿意出门,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姚丽通过对暖暖的临床查体以及量表的辅助评估,发现暖暖患有轻度的抑郁症。 她分析,像暖暖这样的孩子,患病原因主要与本身的性格特点、社会心理因素、生活环境等有关。暖暖本身性格内向,加上疫情期间一直待家里,缺少与同龄孩子的交流、没好好学习导致对开学后的学习信心不足。父母在家里时有争执,使她的情绪起伏大,经常不开心,这些都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儿保门诊中 近两成孩子有抑郁情绪 目前厦门市儿童医院儿保门诊中,有15%-20%的孩子存在抑郁情绪。事实上,抑郁症的表现有核心症状群、心理症状群与躯体症状群三方面。其中的核心症状群是发现病情的关键: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而这些是需要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抚养者才能体察到,如果家长粗心或缺少对孩子的陪伴则容易忽视,进而延迟就诊和医治。 姚丽介绍说,抑郁症是不能通过仪器检查出来的,主要是靠临床查体评估。她提醒,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降低,对很多事情都不感兴趣,经常闷闷不乐把自己关在家里,或是出现一些食欲、睡眠、行为活动的异常,就要引起注意,最好带孩子到专科医院或门诊就诊。 另外,一些专业量表也是精神科常用的确诊辅助工具,如SDS抑郁自评量表、贝克抑郁问卷、症状自评量表等,但量表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直接作为诊断结果。有些量表在网上也很容易得到。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到专业医生那里就诊。 案例 中考压力大 初三女生情绪很糟糕 15岁的珊珊(化名)开学升入初三后,学习状态不佳,做作业效率低,考试成绩下降。晚上睡不着觉,就抱着手机玩游戏到深夜,早晨不起床,也不愿去上学。如此日夜颠倒,恶性循环了近两周后,父母带她到仙岳医院咨询,珊珊被诊断为抑郁症。 据了解,珊珊的抑郁情绪早在疫情期间就产生了,她原本学习成绩不错,但上网课时忍不住浏览各种网站,学习没跟上,考试成绩也明显不如以前。父母为此总是唠叨,她和父母的矛盾逐渐激化。暑假两个月没有学习压力,她的情绪相对比较平稳。但随着开学来临,加上初三面临中考压力,她变得心情差、高兴不起来,紧张恐惧,总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行,前途无望,又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于是被各种不良情绪困扰,情绪糟糕时甚至有自残行为。 初中生易陷入无价值感中 这也是抑郁症核心症状之一 厦门市仙岳医院儿童青少年门诊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李韵告诉记者,开学以来,她接诊了一些和珊珊情况类似的初中生。而在今年暑假期间,青少年看抑郁症的门诊量就有明显上升。疫情前因抑郁症就诊的青少年,一天10人左右,而现在每天差不多20人左右,年龄主要集中在十四五岁。 她指出,初中生抑郁症发病率较高,和青春期发育特点、家庭环境、个人自信的评估、同伴的支持等因素有关。孩子进入青春期,受激素水平影响,身心变化很大,容易和父母发生冲突,加上孩子开始思考“我是谁”等人生问题,有时会陷入无价值感之中,而无价值感正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抑郁症的治愈率很高,早诊早治很关键。她强调,如果孩子变得容易发呆、上课走神、脾气大、不理人,家长和老师要提高警惕。 李韵说,孩子在青春期的抑郁状态如果没有调整好,有可能会持续到高中甚至大学。中学生抑郁特别严重的,一般要采取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 做好心理健康体检 关注测评异常学生 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重点关注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 厦门市仙岳医院儿童青少年门诊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李韵说,心理健康体检主要是通过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进行,这是国际通用抑郁检测量表之一,共9个项目。要求根据最近两个星期内的实际感受,选择一个与实际情况最符合的答案,答案没有对错,真实反映自己感受就好。心理健康体检可以起到预警作用,但PHQ-9不代表永远的状态,最好做动态监测,一个学期筛查一次,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