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儿子轩轩今年5岁,在我们眼中,轩轩是个不爱说话的小男孩,大家普遍认为他是个很老实的孩子,然而朋友聊起轩轩的情况却格外头疼。
原来轩轩特别喜欢发脾气,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发脾气,如果把他惹怒了,表情那叫一个凶,换做朋友的话就是:凶残的眼神拿捏的很到位,毒辣的感觉完全可以送到剧组当演员了。
朋友对轩轩的性格也很疑惑,因为平时轩轩不爱讲话,没有发脾气的时候也是算是个乖宝宝,但是紫钥匙不顺轩轩心意的时候,轩轩就会大发脾气,朋友对接下来的教育也有些不知所措。
像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情绪问题一直是儿童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孩子因为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不良情绪反应时,在没有得到正确疏导的情况下,孩子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越来越强烈,不能自制。往往全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威力所支配。年龄越小,这种冲动就越明显。
很多时候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第一反应是孩子是因为被惯坏了,当然不排除这个原因,但是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多的是因为孩子心中“丧失感”在作祟。
什么是“丧失感”?当人面对压力或极端危险时,偶尔会有短暂的抽离,这是一种轻微的自我意识丧失。
然而,长期的心理创伤、强烈的无助感和缺乏归属感会导致自我意识严重丧失。如果孩子处于这种状态,就会产生消极情绪,例如不喜欢与他人接触、不爱说话、随意发泄脾气等等,这会导致孩子变得抑郁,对生活也丧失希望。
孩子为什么会存在丧失感?孩子之前遭受到的挫折或者是产生的负面情绪,自己没有办法承受也没有外部的疏导,观察自我便与自己疏离开来,仿佛那些遭遇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来自于陌生的他者。如此,自己才能继续正常的生活。由此可见,自我丧失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以情绪极度强烈,以致无力承受为主要特点。情绪强烈与否是相对于自我力量而言。自我力量越小,情绪越易强烈。而女性一般较男性力量弱,儿童较成人弱。
由此可以理解下述调查研究结论:
- 女孩的自我丧失感发生率是男孩的两倍。
- 孩童时期遭受过情绪虐待与创伤事件者,为易感人群。
1. 习得性无助让孩子不能很好的确定“自我”范围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习得性无助,这个词来自美国心理学塞利格曼和梅尔进行的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们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铃声一响,就给狗一次电击,狗无法逃脱笼子里的电击,经过多次实验,最后在蜂鸣器响的时候,在还没有进行电击前先打开了笼子,这时,狗不仅不会逃跑,还会摔倒在地上,仿佛在等待着电击的出现,它本可以主动逃跑,但却无助地等待着疼痛的到来,这个实验也不仅仅用于动物实身上,其实在养育子女方面,同样如此。
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经历失败和挫折,孩子们没有勇气和信心去克服困难,遇到这样的事情已经被击退,不愿对自己的消极心理活动下结论,极大地阻碍了儿童自信心的建立。
习得性无助的存在也会让孩子不能确定自我范围,许多儿童在生活中遭受过度的失败和打击,这可能导致无助感出现,作为孩子,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探索的精神。
然而,在经过不断的失败和打击后,他们不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会感受到失败带来的挫折,对自我范围也无法确定。
当然,孩子们也会产生退缩的行为,不愿意、不敢再尝试,他们害怕失败,害怕再次受到打击,当孩子有了习得性无助时,他们的心理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抑郁和消极情绪积累的时间越长,孩子想克服的愿望就越少,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2. 家长的教育越界
在我国,家长的教育方式都是插手孩子的任何事情,孩子的所有事情都想要过问,当孩子们不遵守父母的计划。
或者当他们假装看不见并表现出独立意识时,家长在心中会出现焦虑和不安全感,伴随着对控制的渴望,往往会产生自卑情结,他们外表坚强,但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迫切需要证明和看到的自我。
那些有强烈控制*的父母,在童年时往往会受到忽视和伤害,当父母对子女施加过多的控制时,就等于过于关注他们的过去,其实这种行为就是家长的教育越界,是对孩子心理边界的侵犯,阻碍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
很多家长的教育越界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而且他们还不自知:
- 迫切知道孩子在做什么,否则你会很焦虑的
- 担心孩子们会处于危险之中,过度限制他们的行动
- 积极主动的指导孩子们的问题
- 希望你的孩子能实现你小时候的梦想
- 当孩子们寻求帮助时,家长要代替孩子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而不是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敏感于孩子的心情,孩子的情绪会牵扯到你的内心;
以上这些行为,其实都是教育的越界,也侵犯了孩子的心理界限,我们要知道的是,如果家长不鼓励孩子勇敢面对一切,不及时的对孩子放手,孩子就会变得胆怯懦弱,他们会惧怕失败,遇到挫折也不知如何克服,甚至会为自己的错误而找借口,这样的孩子在心理上会存在严重的缺陷,负面情绪会非常的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