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不久有个朋友跟我讲了一个事:
一个下午,她正在录制视频,突然女儿班的家长微信群就炸开了锅。
原来是班主任老师把调查结果发到家长群里引发的。
调查结果是由孩子们投票选出,上面是反感父母的十大行为,排在榜首的是“父母的唠叨”。
一位家长看到后马上反驳说:我们这可都是为了孩子好啊!
下面一个家长紧接着附和道:就是啊,不说他记不住!
“如果他能好好写作业,不总玩手机不老看电视,我还用每天唠叨他吗?”一个家长绷不住了,抱怨起孩子来。
她回家问女儿才知道,就在暑假前夕,班主任老师给孩子们开了一次讨论会,让大家畅所欲言,说说自己不喜欢父母平日做什么。
据女儿描述,当时的场面很热烈,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也滔滔不绝起来。
于是她想,班主任原本是希望征求孩子意见后,让家长听听孩子的呼声,就能反思自己的做法了。
但结果却反转了!倒是引来了家长对孩子们的“集体讨伐”。
我特别能理解父母,俗话说: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我想大概就是这种心情吧。
作为家长,我也唠叨过孩子。家长唠叨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期望、担心和疼爱。我们怕孩子走弯路,怕孩子照顾不好自己,担心孩子未来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02
还记得二十年前陈红春晚上唱的那首《常回家看看》吗?“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
没错,妈妈们的标配就是——唠叨。
唠叨的出发点其实是满满的爱。因为为人父母,有太多操不完的心,总怕孩子忘记,总想要提醒他,希望通过唠叨的方式来传达这份爱。
作为家长,我也唠叨过女儿们。家长唠叨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期望、担心和疼爱。我们怕孩子走弯路,怕孩子照顾不好自己,担心孩子未来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为什么我们唠叨了很多遍,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呢?
唠叨绝对是一种重复的单一刺激,就像一只蚊子嗡嗡嗡一个劲儿围着你转,引发心里的极度不适。
说到这儿,我想你需要了解一下心理学里的超限效应。
当人们接受某种刺激频度过多,就会产生逃避情绪。
所以,无论家长说得如何对,但由于“超限效应”都会让孩子逆反,故意跟你对着干。
03
之前有个新闻,一个28岁的小伙小张因忍受不了妈妈唠叨,爬出窗户,自寻短见。小张先是找了个网友女友,而后被妈妈一再逼婚,妈妈的唠叨让他觉得想保留点私人空间怎么这么难!
评论区有同感的人很多:
只要我妈一开口,我就头大,原本好好的心情,被她这么一唠叨,干什么也提不起兴趣来。
小时候,我妈也特别能叨唠,什么都要管,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活废物,这也不行,那也不会。父母说多了,自己还会有逆反情绪。
每次只要一听我妈唠叨,我就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耳朵再塞个棉花团。说真的,偶尔说几句没什么,但十几年如一日,谁耳朵不长茧子啊!
妈妈的嘴,为什么比轻生,都让人觉得可怕?
如果你反过来想想,你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假如有个领导每天在你身边这样唠叨你,你试试看,自己会不会痛苦?而且长期的压抑和痛苦真的会伤害到孩子的大脑。
之前有人在网上求助问:对于父母非常唠叨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听一半,丢一半。
猪八戒可谓这方面的神人,在面对唐僧的唠叨,只说这一句话:师傅,知道了。
其实,对父母唠叨,孩子会学八戒:爸妈,知道啦。
你看,当一方则出现“乘胜追击”之势,而另一方却高举“免战金牌”。
当你的话被屏蔽,说什么都不管用时,不是孩子叛逆不听话了,是他开始选择性“失聪”,启动自我保护了。
也许,当我们刚开口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出了问题。
写在最后:
唠叨的本质是一种不信任。我们不相信孩子能做到,不相信孩子能自觉,不相信孩子能变好。
当孩子被不停地指正,失去自主权,甚至是被控制,就会叛逆,朝着父母期待的反方向去“努力”。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嘘,让我们什么也不要说,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