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生于忧患的现实主义生存方式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梁振华等编剧、王飞导演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励志剧《春天里》,讲述的便是这个道理下新时代的故事。铁家兄弟、高中、李春妮、胡胜利等人,都可以统称为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铁振国、高中等人在北京演绎出来非一般的人生,他们跟随着时代的节奏,从江苏来到北京,以自己的热血理想奋斗出不同的变奏曲。当下的中国,依然处于阶层可以流动的社会,先富可以带动后富,前提是后发者需要更多的拼搏,个人的奋斗与历史的进程之间,前者要主动去进取。而且需要密切注意时代脉动的改变,从早期的出卖劳动力到中期的集体合作,再到未来剧情(我猜的)产业化运作,从农民到城市的主人,《春天里》应该就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正面描写。
《春天里》是一首时代进行曲,谷智鑫等人饰演的一群从江苏到北京打拼的农民工,从事的是建筑行业。俗称搬砖的铁家兄弟和高中,确实是1998年房改以来地产风云背后的奠基者,他们夯实了中国高速发展的基础,却往往并不在台前的舞台中央呈现。电视剧《春天里》讲了这些几乎在主流影视剧中消失的人群,此间的奋斗和磨难,下一代的求学的不易,未来方向的不确定,一一展开,改开岁月到第四十个年头,温故而知新,而未来还是要从今天的理想起步。江苏在中国人的文化地理中,主要有苏南的乡镇经济-外贸经济-环上海经济和苏北的打工经济构成,前者的榜样是苏州工业园,后者的典范的刘强东。《春天里》选择的是建筑工人,他们从几家几户到成群结队,最终在北京扎根,既为北京做出了建设,又能够将自己的汗水和收获转变为留下的基础。
《春天里》的故事来到中段,铁振国和高中的情感戏码越来越吃重,他们人生方向的坦途、捷径还是坎坷,都意味着对于安乐和忧患以及砥砺自我的担当。高中的人生,如同《路遥》笔下的高加林一样,选择了抛弃青梅竹马来到了城市或美国。高中选择了一种逃避型捷径,其实要在未来搭上更多的曲折。这是一种自带去道德属性的抉择,一定可以收获众多谴责,而事实上正如胡润发布的排行榜一样,绝大多数从大陆到美国而留下的所谓精英,事实上没有获得相应的成功,基本上沦为高级技术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他们丧失了更多的可能性。
铁振国为了救助工友而胳臂受伤,被迫回到老家修养,一再需要为小朋友建设学校,无论是打工子弟学校还是希望小学,都是非常贴近中国农民工和留守家庭的痛点。由此,铁振国的人生便是脚踏实地,从此他唯有走上管理岗位,才能带领乡亲们迎来更大的利好。铁振国需要一板一眼的往前走,特别是对于情感的把握,他的父母说得好,“这三个姑娘,他自己都还没有数呢”。也许,没有数的铁振国才是正常的,虽然他有一定的偏向。有梦想的村姑、记者和成功人士,意味着铁振国的三种加持。无论铁振国与谁在一起,都应该是志同道合的典范,因为他代表着新时代的青年(之一款),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从农民变成市民,从希望的田野上到希望的工地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此有所展现,一滴水、一粒微尘,都可以在宏伟建筑中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