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时候恋爱结婚”这件事上,父母与子女尚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就更不要说儿女们的择偶标准与父母们的标准有多么的不同了。
在问到另一位大妈,“知不知道女儿要找什么样的对象”时,大妈一口咬定,自己的女儿喜欢“有房的,能吃苦,对家庭负责的”。当傅首尔拨通了这个女儿的电话之后,对方表示,自己是希望爸妈开心。
那她是不是把有车有房当做必备条件呢?她说:“我会尊重自己内心的感觉。”可见,对子女来说,他们渴望的是顺其自然的爱情,但是知道父母有许多“标准”,所以就会尽量在父母的标准下找对象。
但这“标准”毕竟不是自己发自内心的想法,没有对象的时候可以按照这个标准来找,有了心动的人但是不符合标准,儿女们又该如何自处呢?
父母们在用一个不符合子女标准的标准来催婚,对子女们来说,这近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一旦父母真的替子女找到了一个符合标准的对象,就能保证子女们未来的幸福了吗?
2014年,事业处于低潮期的印小天遇见了哈琳娜,她各方面都非常符合印小天的择偶标准,或者说非常符合印小天父母的标准。
他的父母一直希望儿子找一个有学历有涵养的女孩结婚,而哈琳娜给出的简历完全符合他们的标准,所以在父母的一力支持下,两人结婚了。
但是婚后仅两年,两人就离婚了。原因是哈琳娜的一切身份经历都是假的,印小天不止被骗了感情,还被骗了许多钱。
父母以为符合了标准就一定幸福,却是只看条件,而忽略了真实的人品。过分地强调“条件”,其实是把婚姻当成了“交易”,而父母的“条件”,也无法满足子女的需求。
作为成年人,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自己承担结果的事情,也应该由自己去决定。父母越俎代庖,这是搞错了子女婚姻中的主角。
父母们关心子女,这无可厚非,但若是跟子女的婚恋观出现了不同意见,还是要尝试去解决,而不是制定“一刀切”的标准,让子女来执行。
在子女的婚恋问题上,父母应该缓解自己急切的心情,不要总是催促,而是该适当鼓励。父母不该急于找“符合条件”的人,而是该把目标放在“让子女多接触人,多认识人”上面。
子女们扩大了交友圈,增加了认识其他人的渠道,给了自己接触其他人的机会,就有了恋爱的可能。这个过程,父母能提供经验,但是不能包办。
无论父母怎么努力,婚恋的决定权,都应该在子女自己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