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蒋介石秉持着进取之心,利用国民党军的兵力和武器装备优势,一直在集结重兵,试图通过猛攻解放区来动摇我军的生存基础,迫使我军主力进入决战。当时,国民党军占据着战场的主动权,而我军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决战时机,所以我们采取了迂回策略。国民党军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他们的势头如此猛烈,以至于他们掌控了解放区百余座城市。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丰厚的战果,但实际上却是国民党军的耻辱。因为我们解放军当时的战略是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全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国民党军所攻占的许多城市,都是基于我们解放军的战略放弃。这类似于当年延安时期的战略,我们解放军放弃了城市,不断拉扯敌军的阵型,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我们利用运动战和围点打援的策略,不断消灭敌军的大部分有生力量。而国民党军则占领了解放区的许多城市,但他们并没有得到民心的支持。
相反,他们占领城市后并没有获得兵员的补充,反而因为城市驻防而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导致他们的机动力量削弱。在这种互相消耗的过程中,我们解放军在运动战中的优势不断扩大,而国民党军占领百余座城市的代价是被歼灭了70余万的兵力,可谓得不偿失。蒋介石这个人一向爱面子,内心的苦楚说不出口,只能硬着头皮对外宣称获得了“辉煌战果”。但通过后来国民党军的策略变化来看,蒋介石显然并不是真心的。因为国民党军在之后不再对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而是转而选择重点进攻,山东地区首当其冲。当时,华野刚刚成立不久,由山东军区部队和山东*军、华中*军组成。尽管华野组建的时间并不长,但他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却不容小觑。一方面,华野主力虽然来自两个不同*军,作战风格有所不同,山东*军将领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还有陈毅这样的指挥官坐镇,使得粟裕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指挥作战。
另一方面,华野的众将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形成了一支团结一致的队伍。通过重新构建文章的全文结构,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蒋介石利用国民党军优势来进攻解放区的企图,以及我们解放军的迂回策略和运动战战术的有效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华野在山东地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并理解到这对于我军取得胜利的重要意义。华野军的战术优势,除了粟裕的高超指挥,还在于华野军的运动战作战思想和对地形的巧妙运用。华野军将地形作为战术的重要因素,不仅在选择作战地点时慎重考虑,而且在实际作战中,也善于利用地形掩护部队行动和攻击敌人。例如在莱芜战役中,华野军选择在城市内部展开防御,利用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组成防御体系,使国民党军无法有效进行攻击。在运动战中,华野军常常利用地形隐蔽部队行踪,例如在三水战役中,粟裕让部队在山谷中转移,成功避开了敌人的追击。
此外,华野军还利用地形巧妙地进行伏击和包围,例如在昆明战役中,华野军在高山中设伏,歼灭了国民党军的一个师。在运动战中,华野军还善于快速集结优势兵力,利用空降和快速转移等手段,迅速形成局部优势,歼灭敌人。在整个华*役中,华野军共歼敌20万余人,毙伤国民党高级将领30余人,成为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当时有很多顺口溜,其中一首是“华野溃敌不可数,陈毅粟裕跳脚疯。六纵求战最赶趟,二纵新兵士迫众搏”。虽然这些顺口溜都差不多,但它们反映出了华野当时的情况。陈毅和粟裕听到这些顺口溜时,不生气反而笑了,因为他们从中听出了华野将士们对于战斗的渴望,这表明他们的战意十分强烈。然而,军队的战斗意志虽然重要,但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展开战斗。尽管如此,华野各纵队的将士们依然渴望能打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