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忙碌、挣钱、度日如年,有没有哪一刻,你突然发现,无知真可怕?
而那些在一点一滴中,默默用读书武装自己的人,早已蜕变成我们无法企及的模样。
01
你有多久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书了?
最近,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一项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年满18岁的成年人中有63%的人,一本书也没读过(包括纸本书和电子书)。
你有多久没有完整的读过一本书了?
写下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不屑:现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知识获取的渠道多种多样,百度百科、搜索引擎、知乎豆瓣,哪个不比读书来的更加便捷?
知识要挑“需要”的获取,书要挑“有用”的读。这话当然是对的,但矫枉过正的结果是,碎片化阅读造就了一长串拿来主义的生活哲学,让沉溺其间的人周到而圆滑,看似滔滔不绝,实则内心空洞。
说了七分,实际只懂三分。因为流于表面看不到内涵,而丢掉属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哪一刻,你觉得自己最无知?下面有一个搞笑的回答是:微博治国,百度治病。
搞笑但不无道理。
如今,我们引用名人名言、哲学道理,却对于它们的出处、背景一无所知。我们对某个观点、某个原理侃侃而谈,无非是因为我们在不同的人嘴里听到了不同的注解,却懒得研究属于它们的前因后果而融会贯通。
道听途说的知识,永远无法成为巨人的肩膀。
如果没有深厚而完整的知识链条,陈铭不会说出那“两朵乌云”。而那些最终在思想层面上高于我们的人,无非是能够静下心,真正读书与获取的人。
知识不是一棵一棵孤绝的树,而是一本本书,连成一片广阔的森林,树与树之间彼此交错。
读书帮你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带给你十个新的问题,这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问题牵引出的是思考,而你一旦思考,就不会停止,有太多的问题还没有答案,有太多的世界你从未涉及,你永远是一个新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老师说过:“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种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这就是碎片化浏览、新兴阅读方式无法带给你的。
就像弗兰西斯·培根 《论人生》中说的: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02
读书,然后遇见更好的自己
惠特曼在《草叶集》中有句诗:“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
我们无法触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无法体会每一种人生。
但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它可以带领你打破时空的界限,游走于不同次元,越过身体的桎梏,进入另一个世界。
读一本史书,见证历史的繁荣与兴衰,沉淀内心;读一本文学,让艺术的火花点亮思维的风暴,折射生活。读《追风筝的人》,感受到内心世界从狭隘幼稚到越来越完整成熟的过程;读《平凡的世界》,感知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
还有人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还剩什么?”
有一个高赞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
三毛也曾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读书是为了什么?网友们这样说:
—— 为了将来能和你爱的人不止讨论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谈论琴棋书画诗酒花。
—— 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 能在更好的圈子里,接触更好的人,遇见更好的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彷徨、懵懂,是因为我们听到太多外部的杂音,而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而读书,不仅能够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与天空,看清世间的规律,更能让你看清自己。
你内心的宽度,是你读过的书一本一本摊开来的;你内心的高度,是你读过的书一本一本码起来的。
梁文道说:“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而读书的意义,更在于对未知充满敬畏,对不同饱含宽容。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在喧嚣之外,成为更坚定的自己。
03
你怎样,世界就是怎样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张图来做结尾。
你能看到的风景,我微微一低头,便可尽收眼底。而我能看到的风景,你踮起脚尖,也无法企及一隅。
在布满荆棘的路上,放声歌唱。
在浮躁的尘世中,读一本好书。
—THE END—
☀作者:小琳木子,内心充满源源不断的爱和正能量,相信文字是一剂良药,可以止住所有疼痛。*lzlin517。灼见经授权发布。
MORE
灼见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