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也展现了各个时代的民俗和文化。诗人们用心推敲,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读者要理解其中的深意,也必须细心揣摩,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深衷曲意。
古代很多诗歌虽然题材不同,却可能描写的是同一个主题。诗人结合自己的学识和经历,又根据表述的需要,选取了不同的素材,最后则是异曲同工,传达出非常相近的思想情感。下面分享两首描写盛衰变化的七绝,刘禹锡与温庭筠的精彩对决,高下立判。
《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
中唐 刘禹锡
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
海北江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
刘禹锡晚年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有一次他在洛阳巧遇老友韩泰。韩泰是当年与刘禹锡一起遭遇贬谪的故友,他们久别重逢,惊喜交加,彼此都好像有一肚子话要说。
可是朋友间聚少离多,韩大人不久就要到吴兴(即湖州)去担任刺史,作者为其送行时便赋诗相赠,表达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前两句回忆过往的友情,曾几何时,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探讨人生,更密切地关注着社稷大事。他们渴望着早日建功立业,也相信自己可以独当一面,担当中流砥柱。
“意气”二字,传达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一字行”,形容他们排成一字,走出朝廷,心情也显得无比舒畅。他们壮志凌云,期待着展翅高飞,却丝毫没有感到自己正离困境越来越近。
后两句写重逢的情景,诗人意绪悲凉地说,那些故友们被贬蛮荒、分别久远,“零落尽”三字,让人倍感辛酸。本来是“一字行”,而今却只有“两人想见”,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作者满腹才华,本该是栋梁之材,可惜他只能四处漂泊,竟然远离故园长达二十三年之久。而那些曾经在一起工作的故友,有的早已亡故,有的一直不知下落,境遇比他更加凄惨。诗人一想到这些往事,就经常泪染衣襟。全文表现了世运治乱、年华盛衰的主题,作者也委婉地哀叹岁月蹉跎、人生无常。
《赠弹筝人》
晚唐 温庭筠
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
钿蝉金雁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他结交广泛、朋友众多,只是因为曾经恃才放旷,而得罪了一些王公大臣,使得他的仕进之路困难重重。这首诗是题赠给一位“弹筝人”,表达出作者对她的同情,也委婉地抒写了自己的身世之叹。
温庭筠擅长诗词创作,他的作品一问世,很快就被那些歌女们传唱,所以他也有机会结识一些才貌双全的佳人,更能了解到一些奇闻异事。作者在开篇介绍了这位音乐家的不凡经历,她曾在天宝年间为唐玄宗演奏,还曾教授宁王(李隆基的哥哥)创作乐曲,可见其才学卓著。
作者虽然不说她的才华出众,但是能够“事玉皇、教宁王”,说明她得到了皇室成员的极大信任,已经足够证明这位“弹筝人”的自身价值,也表达了作者的羡慕和敬仰之情。
后两句抒写了女主凄凉的后半生,她妆饰零落、面容憔悴,远离故园、思念亲人,时常自弹自唱。有一次她无意间弹奏起一曲《伊州》,心潮起伏、感慨良多,便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钿蝉,指用金铜制作的蝉形首饰;金雁,指金制的凤形发钗。
温庭筠出生于晚唐时代,而“弹筝人”则生活在盛唐时期,她的经历和故事并非作者亲眼目睹,所以诗人只是借此表达自己饱尝忧患艰辛的身世之感。虽然他也抒写了盛衰变化的主题,却没有刘禹锡的作品真实感人,更缺少了一种直击人心的震撼力,所以两首作品比较起来,也是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