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涉世家知识梳理一览表
文学常识 | 作者简介 |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
《史记》 |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 |
纪传体 | 纪传体 是史书的一种体例,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的综合。本纪,记载历代帝王政迹。世家,主要记载诸侯国兴亡的历史。列传记载人臣和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事迹。书是关于典章制度、天文现象、政治措施和社会经济生活的记录。表即大事年表,按编年方式记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 |
二十四史 |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均以纪传体编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 | |
作者名言 |
| |
作者史学 成就 |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 |
“史学双璧” | 在中国浩瀚的史学著作中,有两本史书如同突兀的双峰,并峙于历史峻岭之中,那就是《史记》和《资治通鉴》。 | |
作品简介 | 《陈涉世家》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列于《史记》第四十八篇,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此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详细地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全过程,以及相继而起的各路起义军的胜败兴替,描述了起义军的浩大声势,肯定了陈胜在反抗秦王朝统治斗争中的功绩。同时,文章也论述了陈胜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起义领袖缺乏指挥全局的能力、自身蜕化、用人不当,导致起义军内部离心离德。全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斗争的历史图景。 | |
创作背景 |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作陈涉世家第十八。”意思是说:桀、纣丧失王道而汤、武兴起,周失其王道而《春秋》一书问世。秦失其为政之道,陈涉发起反秦义举,诸侯相继造反,风起云涌,终于灭掉秦朝。天下亡秦之端,始于陈涉发难。于是作《陈涉世家》第十八。 | |
字音 | 阳夏(jiǎ)、鸿鹄(hú)、闾(lǚ)左、(zhì)、適(zhé)戍、皆次当行(háng)、度已失期(duó)、以数谏(shuò jiàn)、上使外将(jiàng)兵、祠(cí)、陈胜王(wàng)、 罾(zēng)、间(jiàn)令、忿(fèn)恚(huì)尉、笞(chī)、 蕲(qí)、 铚(zhì)、酂(cuó)、苦(hù)、柘(zhè)、谯(qiáo)、以应(yìng) 、 会(huì)计事、 宁(nìng)有种乎、乘(shèng)、谯(qiáo)门中、被(pī)坚执锐、稷(jì)。 | |
朗读节奏 |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尉。陈胜佐之,并*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之以应陈涉。 | |
重点词语 | 1.世家:《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是为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陈胜虽出身雇农,但他首事反秦,功大,又曾建立“张楚”政权,故给予重要的历史地位,列入“世家”。 2.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 3.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县。 4.尝与人佣耕: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佣,被雇佣。 5.辍耕之垄上: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之,去、往。 6.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怅,失意,不痛快。之,语气助词。 7.若:你,指陈胜。 8.燕雀:麻雀,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天鹅,这里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9.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继位,称为二世。 10.闾(lǘ)左:指代贫苦人民。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適(zhé)戍:强迫去守边。適,通“谪”。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 11.皆次当行(háng):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当行,当在征发之列。 12.屯长:戍守队伍的小头目。 13.亡:逃跑,逃走。 14.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举,举行,实行。 15.等:同样。 16.死国:为国事而死。 17.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18.以数(shuò)谏故: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数,屡次。谏,古代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劝诫。 19.上使外将(jiàng)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上,臣下对皇帝的尊称,指秦始皇嬴政。 20.项燕:战国末年楚国将领,项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曾大败秦将李信。 21.怜:爱戴。 22.诚以吾众:如果把我们的人。诚,果真,表假设。 23.唱(chàng):通“倡”,倡导。 24.宜多应者: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宜,应当。 25.足下:指对方,古人对于别人的敬称。 26.卜之鬼乎: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卜之鬼,就是“卜之于鬼”,“于”字省略。 27.念鬼:考虑卜鬼的事。念,考虑、思索。 28.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丹,朱砂。这里是“用朱砂”的意思。书,写。王,称王。 29.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罾,鱼网,这里作动词,是“用鱼网捕”的意思。 30.固以怪之矣:自然就诧怪这件事了。以,通“已”,已经。 31.间(jiàn)令:暗使。间,私自,偷着。之次所旁丛祠中: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次所,旅行或行军时临时驻扎的地方。丛祠,树木荫蔽的神庙。 32.狐鸣:像狐狸的声音鸣叫。 33.旦日:明天,第二天。 34.往往语:到处谈论。 35.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36.将尉:押送(戍卒)的军官。 37.忿(fèn)恚(huì)尉:使尉愤怒。 38.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打。 39.剑挺:拔剑出鞘。 40.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 41.公等:你们诸位。公,对对方的敬称。 42.藉第令毋斩:即使能免于斩刑。“藉”“第”“令”都是“即使、假若”的意思。 43.十六七:十分之六七。 4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宁,难道。 45.受命:听从号令。 46.袒右:露出右臂。 47.祭以尉首:用两尉的头祭天。 48.蕲(qí):今安徽宿州南。 49.符离:今安徽宿州。徇:指率军巡行,使人降服。 50.铚(zhì)、酂(cuó)、苦(hù)、柘(zhè)、谯(qiáo):秦时地名,铚、谯,在今安徽。酂、苦、柘,在今河南。 51.行收兵: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 52.比:等到。陈:秦时县名,今河南淮阳。 53.乘(shèng):特指配有一定数量兵士的兵车。 54.骑(jì):一人一马的合称。 55.守令皆不在:郡守、县令都不在。秦时,陈县属于砀郡,是郡府、县府所在地,所以有守有令。 56.守丞:守城的当地行政助理官。谯(qiáo)门中:城门洞里。 57.三老:封建社会里管教化的乡官。豪杰,指当地有声望的人。 58.被(pī)坚执锐:披着铠甲,拿着兵器。比喻亲自投身战斗,冲锋陷阵。被,通“披”,穿。坚,指铁甲。锐,指武器。 59.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后来社稷就用来做国家的代称。 60.号为张楚: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即复兴楚国之意。一说定国号为“张楚”。 61.刑其长吏:惩罚当地的郡县长官。刑,惩罚。 | |
通假字 | 发闾左適戍渔阳(同“谪”,贬谪、流放) 为天下唱(同“倡”,首发) 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将军身被坚执锐(同“披”,穿着) | |
古今异义 | 【十六七】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表分数的约数,十分之六七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往往】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今义:经常。 【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集会议事;今义:监督或管理财务的工作,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怜】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今义:怜悯。 【诚】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古义:如果;今义:(心意)真实;的确,实在 【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古义:逃走 ;今义:死亡。 【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私自、偷着;今义:多指空隙,嫌隙,隔阖 【会】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聚合,见面,通晓 【或】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 | |
一词多义 | 1、之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往)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无意起辅助音节的作用) 二世*之(代词,他,指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楚人怜之(代词,他,指项燕) 令辱之(代词;他,指吴广) 陈胜佐之(代词;他,指吴广) *之以应陈涉(代词;他们,指各县长史)然足下卜之鬼乎(代词;它,指起义的事)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军队在途中停留)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功宜为王(大王) 陈胜王(称王)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为屯长(担任)为天下唱(向) 士卒多为用者(被) 为坛而盟(修筑)项燕为楚将(是)
乃丹书帛曰(名词作动词,书写) 得鱼腹中书(书信,这里指丹书,布条)
广故数言欲亡(多次) 卒数万人(几,概数词) 9、以 数谏故(屡次) 数有功(多次) 10、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陈胜乃立为王(才)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陈胜乃立为王(才) 乃入据陈(于是,就)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动词,号令) 号为张楚(定国号,宣称)
以数谏故(因为) 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 祭以尉首(用) 薪以东(表时间方位的界限) *之以应陈涉(来) 13、与 与战谯门中(和) 尝与人佣耕(和……一起) 与皆来会计事(全,都) 14、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队伍) 乃行ト(进行) 行收兵(行军) 15、故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原因) 故数言欲亡(故意)故数言欲亡
吴广以为然(正确) 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而,不过)
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仁道,道义)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表示人的多数或列举未尽) | |
词类活用 |
| |
特殊句式 | 一、省略句
二、判断句
三、倒装句 祭以尉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尉首祭”) | |
译文 |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时,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一次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失意地抱怨了好一阵子,说:“如果谁将来富贵了,大家不要彼此忘记呀。”受雇佣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怎么能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屯长。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有罪过,秦二世却*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作为天下首发,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于是二人就去占卜。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就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下“陈胜王”,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想*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了将尉。陈胜佐助他,一起*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必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个个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攻占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取胜,兵败身死,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乡绅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诛灭残暴无道的秦王朝,恢复建立楚国的江山,按照功劳应当称王。”陈胜于是被拥立为王,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在这时,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死他们来响应陈胜。 | |
行文思路 | 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是第一部分:记叙陈涉的出身及其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第二段是第二部分:叙述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第三段是第三部分:叙述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和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 | |
主旨归纳 | 课文记叙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歌颂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达了对农民起义的肯定,表现了陈胜的伟大抱负、远见卓识、非凡谋略和领导才干。 | |
艺术特色 | 1.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 全文共写了三次对话。第1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2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的智慧、才能和敢于斗争的精神;第3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秦王朝压迫的英雄气概及其领袖才能。 作者还善于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询的意味。这些语言描写符合人物身份,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文章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头写陈胜年轻时期的抱负,以“鸿鹄之志”引出下文,为“举大计”埋下伏笔;中间写“举大计”的过程,从“死国”“死即举大名”的意念、起义策略口号的提出、“大楚兴,陈胜王”这一谶语的呼喊,都可以看出他的胸有大志;结尾写起义军入陈,陈胜被立为王,正是“鸿鹄之志”的实现。如此前后照应,使全篇结构显得极其严谨。 | |
理解性默写 | 1、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的导火线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 篝火狐鸣,丹书鱼腹。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陈涉为起义做了什么样的舆论准备:①鱼腹藏书②篝火狐鸣。 9、表明陈胜同情和自己相同命运的人的句子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10、文中最能表现陈胜反抗精神的句子是:苟富贵,无相忘(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陈涉世家》中说明陈涉从小胸有大志的一句话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该课文中还有一句话,表现了陈涉不甘心自己的命运和强烈地反抗精神,这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
问题探究 |
“苟富贵,无相忘”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表明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3、第1段中写陈胜与佣者间的谈话有何作用? 写这次谈话,是为了引出陈胜的“鸿鹄之志” 谈话生动地表现了陈胜不仅不甘心身为雇工受人奴役,还同情跟自己同命运的人,且有反抗秦王朝暴政的意识。 4、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最直接原因(起义的导火索)呢?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说说你的看法。 最根本的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最直接的原因(起义的导火索)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两者都说明了贫苦百姓走投无路、发动起义是秦王朝的严酷统治造成的。 5、第2段中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策略?表现了陈胜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陈胜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复国愿望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压迫,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子扶苏“贤”而被*,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当时的楚人对项燕很怀念。 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扶苏、项燕生死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人心。表现了陈胜对当前形势有敏锐的洞察力。 6、陈胜、吴广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怎样看待他们所做的舆论准备? 舆论准备包括:置书鱼腹,舞火狐鸣。这两个事件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充分说明陈胜、吴广足智多谋。
吴广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在*死两尉取得队伍的领导权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有很高的人气,深受戍卒爱戴。他抓住两个军官喝醉的时机,使用激将法激怒两个军官,故意使自己受辱来激怒众人,顺理成章、不露痕迹地*掉了两个军官。
这句话不但显示了陈胜的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表达了这位起义者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批判和大无畏的反抗精神,而且对激励成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展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 9、陈胜、吴广起义经过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 ①用置书鱼腹、舞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 ②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两尉”,扫除了起义的障碍。 ③陈、吴二人号召徒属,指出他们的处境,分析其利害关系,同时指明斗争的方向。 ④明确了起义军的名义、标志、称号及组织领导,使起义工作从思想上到组织上都得到落实。 ⑤起义军在陈胜、吴广领导下顺利进军,并迅速壮大,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 10、结合第3段,从三个方面概述陈胜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 敏锐的洞察能力;严密的组织能力;非凡的宣传、鼓动与领导能力。 11、文章选材有详有略,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年少时与人佣耕、起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一笔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谋划起义的过程,其余如大泽乡遇雨、占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较简略。文章标题是“陈涉世家”,重点为给陈涉立传,因此课文用了较多的笔墨叙述陈涉的事迹,这样才能突出地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有助于文章主题的揭示。 12、如何评价陈胜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 陈胜有非凡的抱负和反抗命运的意识。他不甘受人奴役,同情跟自己命运相同的人,在痛苦中思考如何改变这种受压迫的地位。 他善于把握机遇,并巧妙机智地做好起义准备工作,精心策划、组织发动工作。 他有敏锐洞察时局的能力。他对当时的局势有透彻的分析,能提出正确的策略口号,并吸引广大民众投身到起义队伍中来。 | |
教材习题 |
分析局势一制造舆论(鱼腹藏书、等火狐鸣)一佐广*尉一慷慨演说一袒右结盟一攻城夺地一陈地称王。 二、读史要细,只有关注历史叙事的内在逻辑和精彩细节,才能品出历史的“滋味”。细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也可以再找一些你觉得有意思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1.起义的成功发动与陈胜、吴广的性格有怎样的关系? 2.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策略有什么高明之处? 1.陈胜的性格特点是有远大抱负,有洞察力和领导力,善于鼓动人心,能够得到众人的敬畏;吴广的性格特点是温厚,有勇有谋,能够得到众人的爱戴。 起义的成功发动与二人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首先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首先以“鱼腹藏书”树立陈胜的形象,然后通过“簿火狐鸣”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的复兴联系在一起,顺应民心,进一步巩固陈胜在士卒心目中的威望。其次是发动起义,关键是既要*死两尉,又要得到支持,所以先使吴广“忿恚尉”,待到“尉果答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这又表现了他们策略的高明之处;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厉害,然后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斗争的信念,说明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唯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对敌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等死,死国可乎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1.编次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2.同样 表示人的多数或列举未尽 3.屡次 数量词,几 4.写 字条,这里指写了字的绸子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三类: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本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列传是为人臣及各方面代表人物立传。但这仅仅是个大略的划分,对于某些历史人物,作者有他的特殊考虑。陈涉是一个特例。他出身低微,是所谓“瓮牖绳枢之子,旷隶之人”,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的确是非常之功。司马迁在这篇传记的最后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尤其意味深长的是,他在传后全文引用了贾谊所撰《过秦论》来代替自己下赞文,这种不寻常的做法,更足以说明司马迁所看重的是功业,而不是以成败论英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