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政治上、军事上击败士族地主势力,他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措施,其中,打破传统的“经明行修”的仕进标准,强调唯才是举,便是一项旨在摧抑士族特权,为庶族寒门开辟政治前途的重要政策。他先后颁发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即使有“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在选拔之列,这种打破陈规陋习的破天荒之举,正是针对汉末标榜名教的察举制度而制订的。曹操在这几句诗中,通过诗歌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他在求贤令中无法表达的求贤热诚。“青青”二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原意是写一位女子对情侣的思念。曹操征引前两句,略去后两句,换上“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说明他反复低吟,以至如今,就是因为思念贤才,其中,似乎还委婉地流露了这样的情意:即使我暂时不了解你们,你们也可主动向我自荐。
“呦呦”四句,全是《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原话,原是写礼宴嘉宾的欢乐场面,曹操套用其意,大意是说:如果你们能前来辅助我,我将以礼相待。进一步表达了他渴求贤才的恳切心意。从“明明如月”到“不可断绝”四句,是写诗人思慕贤才而不可得的调怅心理。“明明如月”流露了对所思贤才的仰慕之情,在曹操心目中,此人有如悬空之月,明鉴宇内。《说文》云:“掇,拾取也。”明月可望可想,却不可为人所取。这个意象,反映了作者争取贤才的迫切焦虑心情。正因为感到可望而不可即,故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愁绪。由此可以推想,曹操想要争取的贤才在他心中的分量是很重的,有人猜想,这个人可能是荀或。“越陌度阡”等四句是说,往日比较了解的贤者,远道前来辅助自己,彼此推心置腹,感到莫大的快慰。“阡”、“陌”都是田间小道,南北叫“阡”,东西叫“陌”。
应劭《风俗通》引古谚日:“越陌度阡,更为客主。”是说挚友之间彼此过从,曹操化用其义,意为故交中的贤士远道来投。“枉”,枉驾,屈驾;“用梦;以;“存”,存问;这句是说劳您屈驾前来相问。“契阔谈燕”就是“燕谈契阔”,“契阔”即聚散、合离之意,此为偏义复词,单指“阔”,即阔别。“契阔”二句是说,在欢迎故旧的宴会上彼此叙说阔别的情意,重温往日的友谊。“月明星稀”四句是说,那些与自已素无交往的贤士,由于对自己不了解,有可能南奔吴蜀。“三匝”,三周,三圈,“三”是泛言其多,不应理解为实数。“绕树三匝”是用乌鹊择木而栖时的彷徨犹疑之状,比喻南奔的贤士正处于栖遑未定之际,言外之意是说,他们仍有回头为己效力的可能。“山不厌高”四句,是总结性的煞尾,也是本诗主题的深化。说明天下贤士的背向,主要决定于自己对他们的态度。
《管子●形势解》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山不厌高”二句,即由此化用而来,形象地揭示了曹操的宏阔的政治胸怀,表明他对人才的需求远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韩诗外传》卷三载周公语:“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贤士,连洗发、吃饭都顾不上,这当然是夸张之辞,但也形象地写出了周公见贤如渴的热诚。在这里,曹操显然是以周公自况的,他要踵武前圣,在政治,上向周公看齐,在用人上向周公学习。他认为,只要具有周公那样宽广的胸襟、握发吐哺的精神,就不愁天下贤才不来归附了。西汉以来,虽然不断有人学写四言雅颂体,但因时代的发展,这种形式板滞、句子短促的诗体很难充分表现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了,故写得好的作品是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