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5月13日电(记者刘惟真)近年来,医护工作者的抗疫风采激励着不少青年人投入医疗事业,我国护士队伍不断充实、综合能力持续提升。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护理行业在男性择业时仍属于“冷门”,医院与相关院校往往面临男性护理人员招聘、招生“两端荒”的困境。如何进一步破除男护士的择业顾虑,促进我国护理事业全面发展?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男性护理“少入行”,招生用工“两端荒”
随着护理诊疗技术的完善,我国护士群体逐步成熟壮大。然而在多地医疗机构内,男护士的踪影却依旧难寻。
“我所在的科室一共99名护士,其中有21名男护士。由于在ICU病房工作,科室男护士的配备比例在医院里已经是非常高的了,很多科室只有一两位、甚至没有男护士。”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沈悦好说。
业内人士表示,不少医院都面临着男性护理人员短缺的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护士队伍人数达501.8万人,男性护士占比3%。男护士比例虽有所提升,但仍偏低。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介入中心护士长王海江介绍,不少男性护理人员体力、耐力充沛,在管理、操作电子机械设备方面较为擅长,在医疗体系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实际上在ICU、急诊医学科等科室,男护士占比20%左右的情况比较理想,但目前多数医院很难达到这一标准。”王海江说。
“用工端”人才紧缺,“招生端”也常常“遇冷”。在各大医科院校,申报护理专业的男性学生比例普遍较低,很多是被“调剂”而来。“每个年级几乎只有几个男生,90%以上都是女生。”沈悦好说。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护理部干事寇新华说,目前二三线城市医疗机构男护士招聘、高校男性护理学生招生缺口仍然较大,男性护理人员队伍有待进一步充实。
寇新华(右)在院内工作。(受访者供图)
三重“紧箍咒”制约男性进入护理行业
医疗事业飞速发展,为何男护士的比例仍旧偏低?
——社会刻板印象仍存。记者发现,受传统思维的约束,仍有不少人认为男性从事护理工作“境遇尴尬”。“虽然如今患者普遍对男护士的接受程度比较高,但出门在外说起职业时,一方面为自己能够救死扶伤而骄傲,另一方面也因为自己是男护士有些羞于启齿。”吉林长春的青年男护士小绮说。寇新华介绍说,家长对护理工作认识理解不足也容易影响孩子的专业选择,“很多人仍然认为护士的工作仅仅是打针、发药,不愿让孩子从事这一行业。”
——入行成长周期较长。沈悦好介绍说,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入职后首先要经过3年左右的规范化轮转培训,之后一般还至少需要3至5年才能成长为一名具备扎实的实操能力的护士;而达到“成熟期”培养周期更长,一般需要8到10年的时间。“男孩子面临着现实生活压力,而在入职初期,护理行业相比其他很多职业而言薪资竞争力不强,这也是客观上制约男性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沈悦好说。
——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王海江说,现在一些男性护理人员只是抱着“好就业”的心态选择这份工作,不少男护士在入职数年后转行“跳槽”到其他平台。“只有建立了清晰的职业规划,才能真正扎根岗位、不断成长。随着男性从业者增多,良性有序的竞争更能激发大家的职业潜能,促使男护士不仅走得进、更能留得住。”王海江说。
多方发力为“冷门”升温
多位专家建议,帮助男性护理工作者排除顾虑,为从业人员打造实现理想的平台。“可以通过建立男护士工作委员会、青年男护士论坛等一系列举措帮助男护士搭建起沟通学习、施展才华的桥梁。”沈悦好说。
其次,优化护理学教育体系,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以适应临床护理需求。魏力等建议,相关院校要提升护理学教育水平,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拓展临床专科护士培养与使用,更好地促进护士职业规划与个人目标的融合。
王海江(前左)正在院内工作。(受访者供图)
王海江认为,医学院校可及时分析民众对各个医疗细分领域的需求,预先对护理学学生进行规划分流,引导学生提前有针对性地进行积累准备。“通过高校教育提升护理学的专业性,吸引更多男性加入护理队伍、发现职业价值,从而形成人才供给的良性循环。”王海江说。
此外,寇新华、王海江等也建议,通过加强宣传引导等方式,促进公众对护理行业的认识和理解。“疫情期间,大家对医护人员的了解加深,对男性从事护理行业的看法也有所转变。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未来将会有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护理队伍,为我国医疗事业贡献力量。”沈悦好说。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