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在市场一片悲戚的销售数据中,比亚迪简简单单地发了一份产销快报。
不仅保持10万以上的月销量,还创了新高。让人瞠目结舌。
而且是在全球“缺芯少锂”,国内同行零部件供应严重不足的4月。
4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10.60万辆,较上年同期的2.57万辆同比增长313.22%。
而据报道,多家造车新势力披露的交付“成绩单”显示:4月,小鹏,哪吒,蔚来,零跑,理想等交付量纷纷跌破万辆,环比均呈现负增长状态。
理想甚至交付仅4167辆,蔚来也勉勉强强超过5000辆。
因疫情影响,4月份不光是造车新势力,整个整车行业的供应链都受到承压,终端也有较大影响。
乘联会预计4月乘用车零售同比下降超过30%。
可以预计,按照所有乘用车零售来算,比亚迪在4月份的销量数据很有可能逼近甚至超过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一汽大众和长安汽车。
而就在两年多前的2019年,比亚迪当时全部车型销量只有46.14万辆,远不及同年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的200万销量,也与吉利,长安汽车百万级的销量相去甚远。
曾经看起来“浓眉大眼”,让消费者感受五味杂陈的比亚迪,在极富未来感的新能源车赛道中,持续地,遥遥领先地站稳头牌。
重压之下,凸显比亚迪战略优势4月27日,比亚迪(002594)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公司当期实现营业收入668.25亿元,同比增长63.02%;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8.08亿元,同比增长240.59%。
值得注意的是,该季度净利润增速远远高于营收增速。
与一季度财报一同发布的,还有比亚迪以不低于18亿的自有资金,每股不超过300元的价格回购股票的公告,回购股份将全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
财报数据的背后是最大主营业务——汽车业务的提速。
年初时,市场估计以每月9万辆出头的速度,比亚迪今年的销量能达到 110万辆左右。
现在看来,大家还是低估了比亚迪。
而比亚迪也远远不只是新能源车。它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车企。
关于比亚迪多而广的业务,一直有这样一个广泛流传的段子:
“你以为比亚迪是个造车的,其实比亚迪还造电池;你以为比亚迪是个造电池的,其实比亚迪还造云轨(轨道交通);你以为比亚迪是个造云轨的,其实比亚迪还代工手机;你以为比亚迪是个造手机的,其实比亚迪还造芯片(IGBT);你以为比亚迪是个造芯片的,其实比亚迪还造灯……”
目前除了汽车外,比亚迪主营业务还包括二次充电电池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同时也积极拓展新能源产品领域的相关业务。
数据来源:Wind(比亚迪股份1211.HK)
得说, 比亚迪在重压之下销量逆势突破前高,当初布局的垂直一体化供应链优势正在持续被验证。
创始人王传福多次提到,市场爆发式增长的背后,行业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链不稳定等严峻挑战。
如今比亚迪在三电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上高度自制,在产业链上的系列布局极大降低了供应链扰动及大宗上涨的影响。
从手机电池开始的故事王传福曾经说过,首先他是一个工程师,然后才是一个企业家。
1990年,王传福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硕士毕业,并留在该院301室工作,按部就班地历任副主任,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教授,还曾带出过一批研究生。
1993年,王传福所在的研究所在深圳建立比格电池公司。由于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王传福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
那时候的深圳刚刚驶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动辄就几万块钱的“大哥大”成为了那段时间乍富之人的标配。
王传福也把目光放在了“大哥大”上。
但他想到的却是:移动电话在未来肯定是个大趋势,充电电池的需求也会与日俱增。
彼时一块原厂电池动辄上千,而其成本也不过300元。
看到自己所学即将有机会爆发,王传福毅然辞去了体制内的职位去下海创业。
他找自己刚刚创业成功的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
1995年,王传福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
就在同年12月,比亚迪获得了来自电池生产大厂——三洋的手机电池订单,开启了在二次充电电池领域的暴走模式。
为什么默默无名的电池企业会获得三洋的青睐?
或许是因为初生牛犊的比亚迪靠自己技术优势,低成本的有利条件,能为大厂进行代工且不会对甲方构成威胁。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甚至是大陆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波及。
此时,既是竞争对手又是老师的日系电池厂在金融风暴的打击下受损严重,而比亚迪的生意却做得风风火火。
1998年对于比亚迪来说至关重要。王传福提前预判了市场的需求,认为锂离子电池将在全球市场会有强劲的需求,于是开始进军锂离子电池市场。
事实证明这一判断是正确的。
1999-2001年,比亚迪锂离子电池的销售额分别为4800万,2.20亿,5.62亿,增长的速度不言而喻,也再次证明了比亚迪的前瞻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