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公祠位于汉江北岸、小北门码头对面,是襄阳米氏族裔祭祀米芾、米友仁和米立祖孙三代的祠堂。元代大德年间始建米家庵,明万历年间扩建为米家祠。
后由北苑系十六世孙、江西按察使、书法家米万钟来襄阳谒祖,为之撰写《米氏宗谱序》和《祠宗序》;清代康熙朝,十八世孙米瓒父子又筹募维修,订立族规,设专人管理,每年族裔齐集祭祀,沿袭数百年。时襄阳太守高茂选莅临晋谒,慨然捐赠收藏的米芾及黄庭坚、蔡襄墨迹,由二十世孙米澍刻石;嗣后乡人捐赠刻石颇丰。
清同治年间,祠堂破坏严重,族人与官府资助,维修置产,规模名声极盛。光绪元年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题匾额“米公祠”,沿用至今。
20世纪初,战乱频繁、日寇侵扰,祠堂破坏殆尽,二十七世孙米高秦将石刻藏于私宅,解放后捐献给人民政府。八十年代,米公祠逐步恢复旧貌,将千年墨宝嵌于祠内。
入内可见碑墙,碑刻分别为清代御史邵嗣尧撰《重修米公祠碑记》、陈继儒撰范明泰《米南宫志林序》、米汉撰《米氏世系序》、米万钟撰《米氏宗谱序》和《米氏祠宗序》。字迹比较模糊,有些难以辨认。
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