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后面有一座四四方方,像亭子一样的建筑,是中和殿。中和殿,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正处于“工”字形须弥座的中部。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几经焚毁和重建,现为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的风貌。明初名华盖殿,明嘉靖年四十一年(1562年)改名为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的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顺治帝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意为秉中庸之道,求天下和顺。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求天下和顺,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
中和殿内景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开有门窗,高27米,面阔3间, 进深3间,四面出廊,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屋面覆黄色琉璃瓦,四角攒尖顶,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
中和殿和保和殿
中和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以俗称“金砖”的细料澄泥方砖铺地,设地屏宝座。宝座上方悬挂有乾隆皇帝的御笔“允执厥中”扁,表明天道精微,人道艰难,只有精审纯一,执而用中,才能治理好国家。双联分别落在“无逸”和“有常”上,提醒着君主勤于政务,并持之以恒。
作者在中和殿
明清两朝,每次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从后宫出来,在中和殿稍作停留,是皇帝的临时休息室,接受身边近臣、辅臣、侍卫等的先期参拜。参拜后,他们将护卫皇帝主持太和殿仪式。当皇帝一落座,就要焚香、奏乐、响鞭,整个大典便开始了。由于这里是皇帝大典之前做准备工作的地方,所以中和殿在后来逐渐成为举行各种祭祀、典礼时的准备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