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年间建成木桥,景泰年间改成石桥
金水桥是天安门前跨于金水河上五座石拱桥之总称,天安门前的金水桥被称为“外金水桥”,也称“玉河桥”、“御河桥”,俗称“筒子河”或“护城河”。
金水,古时象征神圣之意。《古今事物考》载:帝王阙内置金水河,是表示天河银汉之意。皇城外置河建桥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管子·乘马篇》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令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由此说明了古人与国都(城邑)设置和水的密切关系。
关于金水桥的建造年代,有几种说法。《天安门史话》称:“‘先有天安门楼,后有金水石桥’,紫禁城内、外各有五座金水桥,风格一致,属同一时期建筑,为永乐时营造北京城宫殿的产物,大致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北京古桥》载:“明代初,京城九座城门外原为木桥,明正统二年(1437年)改建为石桥,天安门金水桥是那时建造的,景泰三年(1452年)告竣。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进行过扩建。”《华夏名桥》载:“金水桥建于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初为三座桥,成化元年(1465年)改成五座样式的金水桥。清顺治八年(1651年)对其进行了大修,从那时至今的350多年里再没有大修过。”
其实,天安门建金水桥的历史可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金水桥及端门、承天门各五间”,金水桥也称五龙桥,“在承天门外者称外五龙桥,居午门内者称内五龙桥。”朱棣称帝后,拟迁都于北京,于永乐四年(1406年)“诏命明年始建”北京宫殿,“悉如南京之制而弘敞过之”。北京是仿南京而建的,新宫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这也包括作为皇城重要装点的外金水桥,所以明宫城图中明确无误地画出了外金水桥五座,连桥前后石狮与华表的布置数量、位置也与今存实际相符。
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金水桥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初为木桥,景泰三年(1452年)换成石桥,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再度修缮,此后虽几经修整,但整体建筑格局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