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水门
北水门·波汇楼。北水门在大明湖公园东北隅,宋熙宁五年(1072年)曾巩在齐州任知州时创建。门设闸板,以调节水量。因众泉汇流,从北水门泄出,故亦名汇波门。门上可行人行车,所以也叫汇波桥。元初在水门上建“汇波楼”,面阔七间二层,翼角悬山,吻兽栩栩如生,风铃铿锵扬韵。四周白杨簇拥,如众星捧月。楼建成后,元代散曲大家张养浩为之作记曰,“盖济南形胜,惟登兹楼,可得其全焉”,并咏《登汇波楼》诗,赞美这里的景色:“何处登临思不穷,城楼高倚半天风。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万幅中。景物相夸春亘野,古人皆梦水连空。浓妆淡抹坡仙句,独许西湖恐未公!”清朝乾隆皇帝也亲临并留下《登汇波楼》诗篇。解放前夕,楼毁。1981年又按原样建起。其上悬“汇波楼”匾额,为当代书画家、广东省美协副主席李雄才题写。汇波楼巍峨高耸,于上南可瞻历山、玉函等山,北可观华山、鹊山诸峰,湖内波浪碧绿,画舫争渡,涵光倒影,清澈映物,故昔有颜额“河山一览”。若傍晚登至楼上,可看到另一派奇丽景色:向南俯瞰,南丰祠内,晏公台上,钟亭飞架,古柏杈桠,满院杨柳垂荫,修竹郁森;院南一片荷红,远处波光粼粼,斜阳返照,晚霞尽染,万丈光辉,世称“汇波晚照”,为古时济南八景之一。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今题“汇波晚照”匾额于楼上。
遐园
遐园,在大明湖南岸,占地9600平方米,历有“历下风物,以此为盛”的赞语,被誉为济南第一标准庭院。清宣统元年(1909年),山东提学使罗正钧倡议兴建,并在园内创办山东省图书馆。园址建在昔日科举考场--贡院附近,希望能在这里大兴学风,造就人才。
该园是一所馆(图书馆)园结合的民族形式的古典庭园,素有南阁(天一阁)、北园(遐园)的盛名。大门朝东,门外北侧,横一石碣,上刻篆书“遐园”二字,由罗正钧题写。门原有楹联“湖山如画,齐鲁好文”,后缺失。门两侧,长廊南北方向伸展。进门假山,作为障景,顺势延至院南侧,占地颇广,山势陡峭,巨石嶙峋,有石径可登。上面有台,曰“朝爽台”。台上有亭,四面单檐,曰“苍碧亭”(一说“风亭”)。北侧山脚下,池塘之水,从湖中引来,蓄锦鱼,植荷莲。山西池内建亭,船形,曰“明漪舫”,为儿童阅览室。因明湖船舟不能驶进遐园,故造船形亭,以象征。“明漪舫”四周绕以小溪,北流折东淌入湖中。沿溪西岸,半壁长廊,廊北端折西南墙壁上,嵌相传岳飞墨迹石刻《前后出师表》。廊北东侧跨溪建桥,拱形若虹,名“玉佩”。桥北方塘,内生垂柳,植以荷莲。园北侧建“读书堂”。堂东有山,山南有池,池岸有亭,为游人休息场所。山上立“浩然亭”,六角单檐,于内可观“鹊华烟雨”及明湖景色。园内杨柳垂荫,修竹郁森,黄鹂鸣唱,韵味无穷。昔日,院内竹篱门上悬挂的一幅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撰写的木刻行书楹联“和风飞清响,时鸟多好音”,就是此景的生动写照。素日,于此读书、作画者甚多,这正是“湖山如画,齐鲁好文”的最好印证。
秋柳园
秋柳园,在大明湖东南岸,传说清初王士祯读书的地方。因王氏的佳作《秋柳》诗而得名。王士祯(1634~1711),清济南府新城(今桓台)人。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累官至刑部尚书,为清初文坛盟主,是极负盛名的诗人。著述甚丰,有《带经堂集》等传世。顺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游历下,与诸名士会饮大明湖“天心水面亭”上。时值初秋,叶始微黄,若有摇落之感,渔洋身置其中,浮想联翩,乃赋《秋柳》诗四章。此四首诗风格独特,震惊当时文坛,一时和者甚众。当时,文人雅士在此处成立“秋柳诗社”,后又建馆舍多间,观柳赏荷,即兴赋诗,挥笔联句,步韵倡和。如今,秋柳园馆舍及水面亭早已毁圮,然而景色依旧。明湖波光潋滟,园内小溪潺潺,溪上虹桥卧波,湖中荷香四溢,溪岸垂杨披拂,人们常在柳荫下草坪上怀古凭吊,吟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