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已过,过正是苋菜上市季节,勾起我不少儿时农村不少的回忆。尤其是关于“野汉菜”,这里写上一篇关于“野汉菜”的文字,以作大家饭后闲聊谈资。本文不为买弄知识,个人见识所限,文中观点也不一定准确,主要为重拾儿时记忆,说到底“真野汉菜”也罢,“假野汉菜”也好,一个名字而已,不影响农家弄菜之乐。
野苋菜,确有其物。但是我们中医药名的叫法,实际上是苋科植物凹头苋和反枝苋的民间统称。都属于外来入侵物种,原产非洲热带地区,现在全国大部基本上都有分布。因为《夏天说苋菜》一文中未配相关的枝叶图片,所以很难判断究竟是哪一种。但以文中“野汉菜”枝叶与人工种植的苋菜相似这一点上判断,大概率是反枝苋。而且以我儿时的印象,江浙一带农村地头反枝苋常见,凹头苋较少。
别外,以我们农村的称呼习惯,“野”字不仅仅代表原始非人工种植物的品种,那些人工种植植物的种子遗落在野外,没有人工干预而自由生长的,也称为“野”。以我们老家为例,现在河滩边野生的空心菜、油菜、木耳菜、籽麻、苋菜、芋艿、洋姜都不少,我们都统称为“野什么”,其实这些野生植物的种子都是那些人工种植农作物留落下来的。尤其是苋菜,种子又细又多,很容易逸生到野外自由生长。所以,现在农村所谓的“野汉菜”菜也有可能是野生的苋菜,只是少人管理,营养不良,外形上和人工种植物的苋菜有区别罢了。
不过,在浙东宁波地区,也有一种野生的植树被叫作“野汉菜”的,那就是刺苋。在平贫的沙质河滩地上很多。
刺苋,是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00厘米;原产南美洲。刺苋叶腋有刺,且部分苞片变形成刺,故名刺苋。2010年1月7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刺苋在列。刺苋的嫩茎叶可作野菜食用;全草可供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的功效。
在广东一带有一味汤:刺苋头煲骨头汤。有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止血和消肿止痒的功效。 就是用刺苋的根和骨头一起煲制而成。而在宁波一带,好像是无人问津的野草。
记得我小时候在宁波的一个大基地里呆过一段时间,里面遍地都是刺苋,房前、屋后、溪头、路边……有时候勾到裤角还会被扎上几下。刚好基地里有一帮人都是老家绍兴的,大家就兴起了剪刺苋霉苋菜梗。提个袋子,戴个手套,一手提溜着刺苋干子上没刺的位置,一手用剪刀从根部剪断,再把枝枝叉叉及刺儿都剪光,剩下中间的主茎,这就是做苋菜梗的材料了。那个时候,吃好晚饭,大家都喜欢散个步。不少绍兴的老乡路上遇上,几乎每个人都一手提袋一手握剪刀,真有点南泥湾劳动的味道,相视之间也不禁哑然失笑。
至于霉苋菜梗的制作工艺方法,萧山、宁波和绍兴一带基本上是大同小异,总结起来大致两种:干式发酵和湿式腌泡。《夏天说苋菜》一文里介绍的工艺应该属于湿式腌泡法。
干式发酵法在绍兴一带比较常见:苋菜梗切断,泡水,一般都是泡到水面起了白色泡沫,捞起沥干,在太阳下晒,晒到菜梗表面发粘、有点馊馊的味道时,放入缸内,撒上盐,密封发酵。功夫到时,一缸臭香扑鼻的霉苋菜梗就做成了。这种方式做出来的苋菜梗汁水较少,而且香气更足,适合制作比较嫩的苋菜梗,制作周期也比较短,7天左右。主要目的就是能及时尝鲜,而且是为了吃嫩的霉苋菜梗为主,不是为了要那臭汁。
显式腌泡法在萧山、宁波、绍兴三地都有。主要用于制作粗大又带硬皮的老苋菜梗,制作周期长,一般在半个月以上。而且制作出来的汁水很多,相比于干式发酵法,整体上气味偏酸一点。个人感觉,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那一缸汁水。因为经过长期渍泡,苋菜梗的肉质己经很稀松,可食用时间很短,时间一长,就只剩下一个空空的硬壳了,而精华部分都融入到那一缸汁水里,臭中带香,可以保存、使用好几年。
以“霉苋菜汁 ”为基础,从而产生了各地的“三臭”美食。宁波地区的“三臭”是臭冬瓜、臭苋菜梗、臭菜心。而绍兴地区的“三臭”则是:臭豆腐、臭苋菜梗、臭千张。它们的制作过程不一定有臭苋菜梗汁参与,但成菜上桌之时,大都会有臭苋菜汁的身影,或淋或浸,没有了它,这“臭”也就失去了精神和灵魂。
凭心而论,以“霉”工艺为基础的传统作饮食制作方法,都不是很健康的饮食习惯。在旧时是因为物质生活条件所限不得己而为之,而今随着经济水平的改善和健康观念的提升,这样的饮食习惯还是应该尽量改变一下。当然,作为记忆中的味道,那不仅仅是舌尖上的感觉,更是精神上的瘾,割舍不掉,遗忘不了,该吃还是吃,适量、适度即可,也不影响大局。至于什么“真假野苋菜”之论,更只是一个打开旧事话题的由头而己。真的也好,假的也罢,这些苋菜品种至少都是真实存在的,往事的开记忆也总是美好和温馨的,虽然难免有一丝苦涩。就像那霉苋菜梗,初闻臭,久闻则香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反枝苋
凹头苋
刺苋
刺苋头
霉苋菜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