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眼,亦称“肉疔”、“肉刺”。脚上长了鸡眼,会比较难受,如果发于脚底部位,走路时还会有压迫痛。要是不及时去除,还有引发感染的危险。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根治鸡眼的药物贴敷法与针灸治法。
一、概 述
鸡眼又名肉刺,是一种常见病。多在趾缘和脚底前等处生长略高于皮肤面的硬结,硬结中心为一圆形的角化组织,形似鸡眼,表而淡黄,其尖端向下生长,并压迫末稍神经而产生疼痛。本病多因长途步行,鞋不适足,或足骨畸形,局部长期磨擦、受压,皮肤角质增厚而成。
二、诊断要点
1.皮损呈豌豆大小,微黄,圆锥形硬结,质坚实,略高于皮面,表面光滑,有明显皮纹。
2.好发于摩擦及受压部位,以足底、趾间等多见,有明显压痛。
3.鞋履不适、长时间摩擦受压、足畸形、长期步行者易发本病。
三、辨证分型
1.痰湿凝结:表面呈圆锥形硬结,灰黄色或蜡黄色,压之疼痛。舌苔薄白,脉滑。
2.湿热毒聚:结块四周稍红,略肿压痛。舌红、苔薄,脉微数。
四、治疗方法
(一)贴敷治疗法
1.蓖麻子灸(《中国灸法集粹》)
处方:蓖麻子。
用法:先以温水浸泡鸡眼患处,将其周围角质层浸软,用小刀剥去硬皮。然后用铁丝将蓖麻子串起置火上烧,待烧去外壳出油时,即趁热直接按在鸡眼上。
2.蜈乌敷灸(《中国灸法集粹》)
处方:干蜈蚣30条,乌梅9g(焙干)。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未。装入瓶内后,再加入香油适量(以油盖药面为宜),浸泡7~10日,备用。贴敷前先以1%盐水浸泡患部15~25分钟,将角质层浸软,用小刀将其削去(以微见血丝为度),再取上药敷于鸡眼上,用纱布包扎,每12小时换药1次。
3.茉莉花茶敷灸(《中国灸法集粹》)
处方:上等茉莉花茶2g。
用法:将上药嚼成糊状,再敷于鸡眼上,上盖纱布,胶布固定即可。每5日换敷1次。
4.鸦胆子散(《中国灸法集粹》)
处方:鸦胆子研为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先将患处放入温水中浸洗,然后用刀削去鸡眼局部的角化硬皮,取胶布一块,中间留一孔(略小于角化硬皮),套在鸡眼上,最后取上药适量放入孔内,上盖胶布固定。每4~5日换敷1次,3次为1个疗程。
【点 评】
鸡眼的治疗方法甚多,常用各种腐蚀性药或是热熨疗法,如蓖麻子灸、鸦胆子散等方法。用药之前最好先将患处浸泡至软,然后去角质,用胶布等保护周围健康组织,再敷药,疗效颇好。
(二)针灸治疗法
1.取 穴
主 穴:阿是穴。
配 穴:痰湿凝结加阴陵泉、丰隆,湿热毒聚加曲池、委中放血。
2.操作方法
局部清洗干净,穴区以酒精消毒,左手挤压鸡眼,使之略突起,右手持火针,尽量靠近患部,在酒精灯上烧红,迅速刺入鸡眼中心基底部,将针柄稍加捻动,立即拔出。鸡眼大、角质坚硬的,采用围刺法,从鸡眼周围斜向鸡眼根部刺入3~5针。针毕,针眼处垫上小块消毒纱布以胶布固定,1~3天后取下。配穴均用泻法。1~2周后,若硬结处未变软,可再按上法施术一次。
细火针针体细、阻力小,便于深刺至鸡眼根部,故在临证中多选用细火针。
另外,针刺的速度和深度要适宜。动作太快,恐刺穴不准;进针慢又恐针体由红变青,致进针阻力加大,不易透达鸡眼硬结之根部;用力过猛,有可能伤及良肉,或造成弯针。
3.要领及注意点
针具可根据鸡眼的大小选择,鸡眼小者宜用中细火针,大者可用中粗火针。治疗鸡眼时,要注意火针点刺的准确度、速度及深度。
首先要看准后再进针,仓促进针可能对不准鸡眼的中心点。应以较快速度将火针垂直刺入,直至鸡眼基底部,但速度也不可太猛太快,太猛可能导致弯针,太快则不能焦化鸡眼角质和毛细血管,反易引起出血和疼痛。进针深度要到鸡眼根部,角质层无痛感,当针下阻力增加,患者有明显疼痛反应时表示已到根部,此时可拔针。
针毕,嘱患者3日内保持局部洁净,不可接触污水,以免感染。勿穿过紧、硬底的鞋子,以减少摩擦和挤压。操作前应帮助病人克服恐惧心理。治疗后,一般10~20天鸡眼可从底部逐渐脱落。
4.典型医案
曹某,男,24岁。
因患者为建筑工人,长期在工地抬重物,于2009年2月初感右脚掌前疼痛,自己触及有一硬结,未到医院治疗,后发现越长越大,行走或挤压时疼痛剧烈,曾尝试泡澡后自行用手抠出,未果。11月3日来我院治疗。检查:右足底2、3趾缝间有黄豆大硬结,稍隆起于皮肤,按之痛。诊断为鸡眼。按上述方法治疗1次,约2周后鸡眼自行脱落。
【点 评】
中医认为,鸡眼是由于足部长期受压,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生长异常所致。本病病灶局限,易于诊断。
火针是较强的温通法,点刺鸡眼局部可行气活血,改善局部气血运行,并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可使鸡眼自行脱落。阴陵泉为脾经合穴、丰隆为胃经络穴,两穴合用可健脾利湿化痰。曲池善治皮外科疾病,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委中是血郄,用放血的方法可泻血中湿毒、调畅气血。诸法合力,疗效显著。
本文选自《火针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杨 光主编)/《中国贴敷治疗学(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田从豁,彭冬青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