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大都知道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类型。
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细胞无法合成分泌胰岛素,需要依赖胰岛素调控血糖,常规的口服降糖药物一般无效,起病急剧,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细胞还有一定的胰岛素合成分泌功能,甚至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导致胰岛素处于一种相对不足的状态,一般初期口服常规降糖药就可调控血糖。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也可发生于各年龄段,起病一般较为隐匿,症状相对较轻。但2型糖尿病后期,有一些病人往往也需要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分类鉴别诊断,越来越困难目前,1型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特征及相关辅助检查,其中临床医师的主观判断在鉴别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随着糖尿病病理生理研究的逐渐深入,2型和1型糖尿病的分类鉴别诊断越来越困难。
1、起病年龄
过往认为:儿童或青少年起病的多为1型糖尿病;成年人起病的多为2型糖尿病。
目前临床发现:儿童或青少年起病的2型糖尿病逐渐增多,且多伴有肥胖;成年人起病的糖尿病患者约有5%一15%属于1型糖尿病。
2、病程
过往认为:1型糖尿病起病急剧, 多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而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症状较轻。
目前临床发现:1型糖尿病中部分患者隐匿起病,尤其在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成年患者中;2型糖尿病也存在以酮症酸中毒起病的案例。
3、病理生理
过往认为:1型糖尿病主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胰岛细胞功能早期即出现明显衰退甚至丧失;2型糖尿病则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主要发病机制为胰岛素抵抗,伴或不伴不同程度的胰岛功能受损。
目前临床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可逐渐出现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使
不少患者的分型诊断困难;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并发继发性的自身免疫过程。
综上所述,以往用于鉴别诊断的一些辅助指标在两种类型糖尿病中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1型和2型糖尿病的分型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双重糖尿病?随着全球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临床上发现,传统意义上的 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的分型已不能满足目前临床需要,很多患者可能同时具备 T1DM和T2DM的特点。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双重糖尿病的概念,即同时患有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患者,也叫混合型糖尿病。
双重糖尿病的两种类型有些具有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兼具1型糖尿病的病因(胰岛B细胞被破坏),这类患者被称为“双重糖尿病”。
另外,有些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的应用,其体内的胰岛B细胞抗体的数量稳定甚至有所减少,从而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代谢综合征的表现。这类病人,也称为“双重糖尿病”。
目前为止,双重糖尿病主要就包括上面两种类型:一种是经典的2型糖尿病兼具胰岛细胞相关抗体;一种是经典的1型糖尿病合并胰岛素抵抗(一般表现为肥胖、单位体重、时间胰岛素用量较大)。
需要指出的是,双重糖尿病的治疗更加困难,要同时结合两种类型糖尿病进行治疗护理。且每个患者的综合情况不同,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不论如何,“五驾马车”的治疗模式是被主流认同的,包括健康宣传及心理治疗、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药物及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这些治疗措施相辅相成,需要长期坚持。
同时,双重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正呈上升趋势,专家建议,对于所有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都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治“双重糖尿病”的出现,避免治疗难度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