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是否采用生长激素治疗需经严格评估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媛 实习生 苑雪璐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打生长激素。”近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诊室,驱车近5个小时带着孩子从怀化赶到长沙就诊的刘女士,被医生拒绝。
刘女士手举着当地医院拍摄的骨龄片说,她的女儿苗苗(化名)今年10岁,身高142厘米,骨龄10岁,预测靶身高160厘米左右。但是,刘女士心目中女孩子的理想身高是165厘米以上,她希望通过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弥补这5厘米的遗憾。
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副主任医师赵莎详细了解苗苗的情况后告诉家长,药物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不能说想长到多高就打生长激素,任何药物治疗都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有些代价往往隐藏在“长高”的诱惑之下,家长不要“揠苗助长”。
生长激素不是“神药”
赵莎介绍,在医院门诊,几乎每周都会碰到刘女士这类急于求成的家长。
焦虑泛滥的背后,都有着同样的困扰——身高。很多家长认为,身高左右着孩子的升学、恋爱等人生大事,矮个是颜值的“硬伤”,身高这个事如果错过了生长期,再后悔也无济于事。
近年来,家长群中也流传各种各样有关“生长激素”的神话,“打了生长激素没到两个月,孩子就长高了5厘米。”还有一些家长心里很清楚孩子属于正常身高范围,但是担心其他孩子都打生长激素,自己的孩子如果不打生长激素,将来会失去身高优势。
“生长激素是一种药物,治疗的对象是矮小症患者,它有一定的适应证,苗苗这样的孩子生长发育是完全正常的,根本不需要使用生长激素。”赵莎介绍,国内对生长激素的使用有明确的规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制定的《基因*人生长激素儿科临床规范应用的建议》中表明,生长激素可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特纳综合征、普拉德维尼综合征和努南综合征等。由于部分适应证仍在临床阶段,随着新适应证的逐步获批,将来生长激素适应证可能会拓展适用范围。
赵莎发现,很多家长过度“神化”了生长激素的作用,认为只要打上了生长激素,就可以让孩子想长多高就长多高,为此不惜一掷千金,甚至给家庭经济加上沉重负担。但实际上,生长激素的治疗效果因人、因病而异,一些孩子即使用药,成年后身高依然达不到家长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所以打不打生长激素,一定要找专科医生做严格的评估,确有必要,再给孩子打生长激素。
孩子能长多高需理性看待
作为药物,生长激素的副作用主要包括:一过性高血糖,注射部位局部一过性疼痛、发麻、红肿,抗体产生,甲状腺功能低下,糖耐量减低、股骨头骺板滑脱以及外周水肿、关节痛或肌痛等。为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在生长激素治疗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定期在专科门诊随访,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不良反应等。
谈到如何理性看待身高,赵莎坦言:“矮小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医学上成人身高,男士1.6米、女士1.5米就属于正常,但是很多家长不能接受。”赵莎强调,影响身高的原因有很多,矮小也不都是因为生长激素缺乏,有些孩子在遗传基因的影响下,身高潜力有限,家长要放宽心态,不要盲目追求身高,对于孩子来说健康才是第一位的;其次,家长的焦虑心态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对孩子的陪伴与关爱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良药”。
孩子是“长得晚”还是“长不高”?
临床上,医生会遇到一些矮小症的孩子,因为骨骺线完全闭合了,错过了治疗和干预的机会。赵莎提醒,很多家长对于身高有一个认知误区,认为孩子进入青春期可以冲一冲,其实到了青春发育成熟的时候再来治疗,为时已晚。
那么,家长如何正确识别矮小症?较为简单的方式便是和同龄孩子比较,如果家长观察到孩子身高一直比同龄人要矮一个头,在学校里站队总是排到前三,衣服和鞋子一两年都不用换,这个时候家长就有必要引起警惕,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以免错失最佳干预期。
骨龄是评价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是评估孩子剩余生长潜力的有效依据,比实际年龄更能反映个体发育水平和骨骼的成熟度。孩子能长多高,不取决于年龄,而是取决于骨龄。骨龄并不一定和实际年龄完全一致,±1岁以内都是正常的。骨龄超过实际年龄1岁以上,属于骨龄超前;骨龄落后实际年龄1岁以上的,属于骨龄落后。骨龄提前或落后可能是疾病引起的,必须引起重视。
性早熟是影响身高的一大重要因素。性发育的提前往往会使身高加速提前,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同龄人,这也使得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性早熟对于孩子身高的影响。
正常人群青春发育的年龄为女孩9岁至11岁、男孩11至13岁,女孩在8岁以前出现乳房发育、男孩在9岁以前睾丸容积增大,这种情况下定义为性早熟。赵莎强调:“不是所有的性早熟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临床上需要准确的评估与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比如,有些孩子虽然青春期启动提前,但是进展缓慢,便不需要干预。”
[责编:李传新]
[来源:掌上长沙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