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在我国医疗机构中使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很多人都知道青霉素使用前需要做皮肤试验,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不做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有这样一个案例:来自安徽的乡村医生张某,在明知可能产生药物过敏的情况下,因疏忽大意,未做皮试就为一位患者吊注青霉素药液。患者随即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在被送往医院抢救途中死亡。
青霉素为什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过敏反应?使用时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今天就为大家介绍。
常用的抗生素——青霉素
青霉素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还包括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
青霉素致敏原因
青霉素类药物稳定性较差,其分解产物青霉烯酸和药物中的杂质等会导致过敏反应,发生率一般在0.7%-10%左右。由于不同批次的青霉素中所含的杂质、分解产物的量不同,导致患者即使以前不过敏,再使用时也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在每次使用青霉素前都需要做皮试,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只要不是在连续使用青霉素的情况下,都必须重新做皮试。
皮试是皮肤(或皮内)敏感试验的简称,是在皮肤进行的体内免疫学试验,具体试验方法可分为皮内试验、挑刺试验和斑贴试验。有些患者因怕疼而拒绝做皮试,这是十分危险的,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
通常过敏可表现为: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之后皮丘周围出现不规则、长短不一的红色线条,伴有痒感。全身性的过敏反应包括头晕、心慌、恶心,甚至过敏性休克。
但应注意的是,个体差异在使用青霉素上反差巨大,重度过敏患者甚至将青霉素试剂放置衣袋中或闻到青霉素气味,都会马上陷入休克甚至因此致死;而有的病人则是十天半个月才逐渐出现过敏反应,而这种“姗姗来迟”的青霉素过敏反应在现实中非常容易被忽视,病人自身很可能无法将其与之前的青霉素输入形成联想,导致问诊困难。
因此,患者服药后应该注意密切观察自身的身体变化,尤其是有无湿疹、皮肤红疹、肠胃不适及鼻敏感等症状。
青霉素使用的其他注意事项
1. 空腹时勿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青霉素。因为空腹用药会降低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不但容易出现过敏反应,而且容易发生“晕针”现象。
2. 无论肌肉注射还是静脉输液,首次用药剂量均不宜太大,应从小剂量开始,无不良反应再逐渐加量,以防出现突发性过敏反应。静脉滴注青霉素时,浓度不要太高,儿童还要根据体重酌情减量。
3. 第一次肌肉注射时最好不要采取站位,应取卧位或坐位。注射完毕,病人应停留10-20分钟,无不适感觉再离开;两次注射时间不要相隔太近,以4-6小时为好;注射过程中如有头晕、胸闷、出冷汗等情况,应及时告诉医护人员,以便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4. 静脉滴注青霉素时,开始时速度不要太快,观察10-20分钟,如无不良反应,再调至正常滴速。在输液过程中,如果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面部麻木、恶心、呕吐等过敏反应,就应高度怀疑为青霉素迟发型过敏反应,应第一时间停用青霉素并马上救治。此外,由于青霉素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30-60分钟,所以,药液最好在1小时内滴完。
5. 青霉素为处方药,患者最好不要自行购买并服用;凡有青霉素、青霉胺类过敏史者,应放弃任何侥幸念头,彻底禁用口服青霉素制剂。此外,对青霉素过敏的人应用头孢菌素时,临床过敏反应发生率达5%-7%,因此,对青霉素类药物有过敏性休克史者,不宜使用某些头孢类药物。